2022年04月03日
第03版:

别总拿“土法”当特色

4月1日 《南方日报》 子长

背景:在云南昆明云山村,据一段执法工作人员拍摄的视频,一农副产品加工坊里的工人们,用嘴啃的方式剥蚕豆皮,引来许多网友感叹,“这一轮‘口水蚕豆’,让不少吃货的世界又塌了房”。

观点提要:之所以不少网友用到了“又”字,主要是自央视“3·15”晚会曝光“老坛酸菜”竟是“脚踩酸菜”以来,接二连三地出现食品安全卫生话题。值得关注的是,由“脚踩酸菜”引发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怪论,即除了酸菜,其实茶油、红酒等脚踩生产的食品种类还有很多,认为“纯手工制作的传统食品工业,原本便是手脚并用的方式,尤其是生在农村的人习以为常,为何对老坛酸菜的脚踩方式有那么多网民看不顺眼呢!”的确,现实生活中,诸如“机器的不如手工的”是很多人的“执念”,甚至有一些食品生产者把类似的“脚踩”环节宣传为工艺特色。可把必要的手工工艺,跟“脚踩酸菜”这类不卫生的生产方式混淆起来,拿“土法”当特色,就有偷换概念之嫌。除非能充分证明只有“脚踩”才能产生不可替代的特色风味,否则就是对食品安全卫生的淡漠,更别怪消费者不买账。换言之,不能守着一个地方“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加工的”“家家户户都是这么做的”所谓“土法”,来回应大众对于食品安全卫生的质疑。

“阅读并同意”不该成“最大谎言”

4月1日 《广州日报》 斯涵涵

背景:明明没有阅读和同意,却直接勾选“我已阅读并同意”。不少网友自嘲,这些年撒过最多的谎就是“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观点提要:究其本质,一些运营商通过冗长的协议、复杂的条款把用户绕得糊里糊涂,迫使用户在没有时间读完协议的情况下勾选同意,完全不清楚自己让渡了哪些权利。而运营商却可以借此免除自己的诸多责任,可以为自己的不合理要求或商业目的披上合规的外衣。“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名实不副,成为很多人“撒过最多的谎”,有违诚实信用原则;“不同意不得使用”也凸显了运营商高高在上的市场地位,违背了平等公平的市场规则,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对此,职能部门要及时出台相关法则对App用户协议进行治理,对过度搜集用户隐私信息等违规行为予以强力规范,适时制定“必需信息”突出、便于阅读、理解的用户协议范本,供行业参考,通过清单简洁明了地列出需要了解的内容,降低阅读门槛,让用户一目了然,让用户协议真正起到保护平台和用户双方权益的作用,确保用户在权利受到侵犯时,也能通过这个协议维权,还要压实手机应用市场责任,从源头做好把控,以及采取多种方式警醒用户提高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不容许App用户协议成为平台玩弄文字游戏、逃避处罚的“护身符”。

120医生“机械执行急救任务”该如何避免?

4月1日 《北京青年报》 丰收

背景:3月30日,有网传消息称上海一例哮喘病人因120医生拒绝救援而病亡。31日,上海浦东新区卫健委发布对该事件调查情况,称当事医生当时虽然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处置实属不当,已作出停职处理。

观点提要:从当地官方通报来看,该急救车当时正在执行对同一小区另一急症患者的急救任务。急症患者已上车,急救车已准备前往医院,也正在这时救护车被求助者拦住,要求救护车医务人员出借车载除颤仪。由于该病人在自己家中,救护车上的急救医生现场无法判断,出于先将车上急症患者送往医院的考虑,没有同意出借。就事发情形来看,120医生未出借除颤仪,似乎有一定道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该120医生未出借除颤仪,明显缺乏职业精神。120医生在执行急救任务过程中可能会面对各种突发情况,这考验着急救医生应变能力和认识水平。在此次事件中,医生用机械的方式处理突发情况,结果却让求助患者失去了挽回生命的机会。急救车外出工作遇到的情况较复杂,如果随车医生经验不足,就容易出现处理方式不当的问题。对此,既要对120医生加强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应对复杂情况的方法,也要对《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进行细化和完善,帮助医生克服机械思维方式。特别要对120医生加强职业教育,不仅用《医师法》教育急救医生履职尽责,也要从医德角度教育急救医生做合格的仁医。

减轻育儿负担乐见更多实招

4月1日 《北京日报》 王丛虎

背景:日前,国务院发布新规,明确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新政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

观点提要:从政策层面看,这一福利在预期之中。随着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完善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成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民生议题。尤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发布以来,各地各部门都在积极行动,延长产假、加大婴幼儿托位供给等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今年全国两会上,“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成为重磅议题,而十多天后这一“减税红包”就送达千家万户,充分展现了政策导向的“温度”、政策落实的“速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生育问题不仅仅是家庭事务,更是关涉社会良性运转的公共事务。这也在客观上决定了,支持生育的配套政策,需要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实”。这些年来,不论是倡导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等价值理念,还是加强对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的规范引导,都在助力构建新型婚育观和现代家庭观。合力破解抚育焦虑,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才能充分释放生育潜能,让育龄人群“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

(闻道 集纳)

2022-04-03 4月1日 《南方日报》 子长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96902.html 1 别总拿“土法”当特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