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风俗源远流长。《中国人应知道的国学知识》一书写道:“清明节的起源,一般认为和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有关。民间仿效上层社会祭祖扫墓,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风俗”“扫墓祭祖的风俗早在西周之时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至东周时,《孟子·齐人篇》中提到了一个齐人常到城郊坟地讨食祭品,可见当时扫墓祭拜之风已十分盛行”。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近,自唐代以后,两节便合并在了一起,而原本属于寒食节的扫墓、吃冷食等风俗,也就都改在清明节进行。
清明扫墓时,依旧春寒料峭,且要吃冷食,有些身体羸弱的人禁不起这样寒冷。为防冷食伤身,古人兴起了踏青、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插柳、斗鸡、拔河等活动,以晒晒太阳,活动筋骨,增强抵抗能力。如此一来,就使得清明节既有着追思先人的蕴藉情怀,又有了赏春游乐的清新景象。
清明的追思怀远,如今提倡环保扫墓,点香烛、烧纸钱应改进为敬献鲜花的庄重仪式。
人们纪念先祖,缅怀亲人,感恩先辈赐予血脉,祈祷先人保佑后人等等,归根到底,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重,对已故前辈的感恩情怀。作为个体的“人”来说,每一个人都是由父母生养的。我们从先辈那里传承了家族的基因,鲜活的生命里烙下了家族的印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肩负着家族生存发展的崇高使命等等美好愿景。
清明节风俗历久弥新,如今依然是一代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最重要的日子。更为重要的是,现时的清明不仅有“小家”层面的祭奠祖先亲人,更要将“追思怀远”扩展到国家层面,缅怀先烈。
清明节,不仅成为绾合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纽带,更演绎为深沉厚重的民族情结。人们在缅怀中珍重生者,在感恩中传承责任,在追思怀远中升华家国情怀。
作为中华儿女,清明追思怀远,就是为生命加持奋进的能量。让我们站在先辈的身旁,再次确认职责使命,再次确认现时的自己正在沿着先辈的奋斗轨迹一脉相承持续前进。
我们还要将家族兴旺和个人愿景,与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了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让我们的人生之旅更加坚忍不拔,斗志昂扬。■本版摄影 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