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7日
第02版: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优势 开启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为民之路

■本报通讯员 黄浩 孟阳

义以为上

发扬中华中医文化仁者为民优秀传统

刚从济宁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收获满满回来的人大代表张培法,目光笃定,信心十足地开启了履职新篇章。他是济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院长,也是济宁市、任城区两级人大代表,从医34年的他见证了这所医院的变迁和中医文化的传承发展。

张培法走上医学之路,说是巧合不如说就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上高中的时候,我生了场病,身体状况非常不好,最终虚弱到无法继续学习,只能休学养病,在这期间,我接触到了中医。”张培法回忆,当时有位崔中医为他治病,几副中药后,他的身体状况明显改善。

当时张培法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便跟着崔医生学习中医。三四个月后,崔医生把张培法叫到跟前告诉他,他是个学医的好苗子,如果真的喜欢医学,建议先去大学里系统学习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医发扬光大,更多地治病救人。张培法听了老师的话,高考考上了临沂医专。这段经历感受,是张培法学医的初心,从此在他心里种下中医传承发展情结。张培法如今是一名管理者,也是一名坐诊医生,更是一名人大代表,融入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群众真正的需求。院区二楼设立了运河名医馆,专门聘请了中医专家轮流坐诊,这些老中医采用传统“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法,不轻易开检查单,不用等报告,从看病到拿药一共几十元,“我就是想让病人们知道,看病不麻烦,看病也不贵。”张培法说,门诊上够得上大病的人虽不多,但每位医者却都时刻保持着仁爱心敬畏心,这就需要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诊疗经验,“我们秉着义以为上、为民着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心,不该用的药不用、不该做的检查不做,但真正有顽疾的,也要能够诊得出治得好。”

中西结合

实现特色中医文化优势的创造性转化

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之前,任城中医院引进的大批中医人才,以突出的中医特色在老百姓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形成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张培法大学时期也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修学习过,耳濡目染学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骨子里的中医情结,帮助他成功掌握了中医的理论和技法,很快地在中医领域摸索出一条路,并带着这样的理论实践到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去。

“很多人以为西医和中医是对立的,其实不然,虽然这是两门学科,但他们是可以互补的。”在他接诊的病例中,一些病人出现急性症状时,可以先用中医缓解症状,再用西医药物进行消炎治疗,相辅相成让患者更快地减轻痛苦。

在张培法带领下,医院团队一直致力于将传统中医和西医理论相融合,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将西医技法融入到中医诊疗中,全面开展了针灸、拔罐、推拿、督灸、艾灸、中药熏蒸、中药泡脚、蜡疗、三伏贴、膏方、中药代煎等数十种中医药诊疗方式,让中医治疗有了创造性转化。同时,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的优秀成果,购置了高端螺旋CT、磁共振成像系统等先进设备,建设了高标准的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平台科室,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坚持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了患者救治率、就医感受和生活质量。

医养融合

致力于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

济宁中西医结合医院所在的任城区南苑街道是首批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进街道,辖区内各类全科专科医疗、康养机构起势领先发展迅猛。张培法作为辖区的人大代表,在参加了市人代会后,更加坚定了结合西医特长发挥中医优势提高诊疗效果,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切实扛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担当,对于主城区区域医疗康养高地建设和中医药传统文化“两创”具体化、实用化、产业化、科学化有着广泛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院区内的老年护养院是济宁市市区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医养融合综合体,也是唯一一家由三级医院全面护航的养老机构。通过多学科全方位医养护服务,高配置专业团队,真正打通医养融合最后100米,是接收自理、介助、介护、专护、特护、失智、临终关怀的专业医养结合老年养护院,其失智照护专业引领山东护理市场。

未来,济宁中西医结合医院将以中西医特色引领全院发展,忠诚履职为民,创建成人民满意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新时代条件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济宁市医疗康养高地建设再立新功。

2022-03-1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95360.html 1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优势 开启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为民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