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2日
第03版:

两串糖葫芦串起的记忆

八地

1938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是曲阜鼓楼庙会。这个地方在孔庙东,孔府前脸。

4岁的我尚懵懂,父亲拉开抽屉,翻开钱夹,取出了一沓纸币,然后又从洗脸盆架上的肥皂盒里拿出肥皂,用他平时裁纸的小刀切了一半,放在他长衫的衣兜里,招呼我去赶鼓楼的会。

鼓楼的会,是曲阜城里春节期间欢快热闹的小商品市场,有地摊、卖小吃的、卖玩具的、套圈的。最迷小孩的当然是甜点,油炸糕、糖葫芦、蒸豆腐等;还有辣味、香味,辣得人淌眼泪;还有卖布匹、脸盆、暖瓶的,吆喝声不绝于耳。

父亲是个大个子,先是抱着我,怕把我挤着了,又擎在肩上。一个胖子和他打招呼,胖子身后,出现了我的三叔。父亲当即给我买了两串糖葫芦,一生,一熟。把我交给了三叔,三叔抱我,我打着趔趄,要跟父亲和胖子。父亲答应我一会儿回家,三叔又给我买了一个竹竿红缨枪,还有一支一勾就响得小手枪,才把我哄了下来。

这年,农历二月二,家里正围仓,五叔又离开了家。五叔是二姐和我的大伙伴,他惯常地带着大我4岁的二姐和我玩,弹琉璃豆、猜手心、跳洋楼。特别是他带着俺俩,蹲着喝街口的热粥,吃豆腐脑,吃糖包,曲阜名吃的地锅子,有辣味的热豆腐,俺俩辣得直淌眼泪,却很快乐。

父亲和五叔的出走,娘是心知肚明的。

娘是名门淑女,五婶的父亲是曲阜的名中医,和外公联手经营曲阜育德药楼。二老相伴、相识、相知,五婶三岁丧母,赖祖母抚养。出落得聪慧美丽,奶奶缺女儿在身边,外出做媒,双方无异,既当五媳又是贴身的小女儿。娘和五婶先是异姓姐妹,后为一家妯娌。

父亲和五叔当八路打鬼子的事,是由曲阜山东二师学生、早期共产党员、表伯蒋连萼发起的,娘和五婶她俩是心知肚明的,“没有国,那有家”。鼓楼的会上遇到的是宁阳天福庄的黄书林,二月二和五叔一块离家的,是宁阳乡饮村的曹宪民,他们走上了爱国抗日的战场。

2022-02-12 八地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92658.html 1 两串糖葫芦串起的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