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粲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空气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大气6项指标优良率67.4%,位居全省第1位。水环境质量指数同比改善0.6%,市内40条入湖河流全面消除劣五类,南四湖水质连续18年持续改善,两个国省控断面首次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市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恢复……
高站位强担当
生态环保大格局更加完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出台了《济宁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颁布实施了《济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济宁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以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形式明确各级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同时,成立了市、县两级生态环境委员会,建立了大气治理十条工作线、一河一专班工作制度,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挂帅,分管领导分兵把口,实体化运作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形成了全市上下治污攻坚“一盘棋”。
2021年,我市相继召开了全市治污攻坚大会、南四湖生态保护大会,对生态环保主要指标、重点任务实施“红黄蓝”三色管理,采取任务派送、整改销号、问责预警“三单式”模式,倒逼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同时开展了为期100天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排查整治行动,累计检查点位40308个,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5647个。
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民生工程。为畅通群众依法依规进行环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渠道,我市开展了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行动,市县生态环境部门设立民情服务热线,24小时接听群众举报,累计受理问题2335件,收到良好效果,回访群众满意率99.72%。
聚焦生态环境
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生物是反映生态环境的最好依据,众多生物前来济宁栖息,特别是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和首次在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出现的青头潜鸭,标志着我市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
近年来,我市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出重拳,求实效,精准治污,确保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在蓝天保卫战中,先后制定出台27项大气、水、危废污染防治技术行业导则,配套出台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强力推进扬尘污染整治、矿山整治、秸秆禁烧管控、老旧车辆淘汰、裸露地块整治、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2020年全市优良天数231天,2021年大气6项指标全面改善,优良率68.4%,空气质量达到历年同期最好水平。
在碧水保卫战中,启动了河湖岸线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排查整改问题1.3万个。同时,实行工业、农业、生活、船舶、外来水“五水共治”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2069家,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29座,取缔非法小码头、装卸点520余处,拆解小吨位和老旧船舶667艘,建设7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在净土保卫战中,解决了一批土壤、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对各领域固废基本做到了源头减量、过程监管、无害处置。截至目前,全市245家重点工业产废企业实现视频监控“三卡口”覆盖,严格危废转移联单制度,重点监督危废库管理情况,杜绝安全隐患,降低环境风险。
抓实问题整改
生态建设与修复取得突破
春天来了,济宁高新区十里湖生态湿地,天蓝水清,芦苇飞雪,水鸡嬉戏,一幅唯美的自然生态画卷。但是在以前,这里还是兖矿能源济宁二号井煤矿采煤形成的塌陷地,良田被毁,一片汪洋,杂草丛生。
济宁煤炭资源丰富,在煤炭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因采煤塌陷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面对这一严峻课题,我市将塌陷地治理规划为三大片区,通过以优先恢复耕地为主,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治理行动,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9亿多元,实施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78个、采煤塌陷地项目292个,修复破损山体1.6万亩,治理采煤塌陷地39.33万亩。同时,大力开展以人工湿地和湿地修复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建设,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70处,完成湿地修复面积20余万亩。此外,我市加强矿山生态修复整治力度,完成了88处矿山治理项目,其中,嘉祥县10多年坚持封山禁采,实施“十万干群上山培土育林工程”,探索出了一条山区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精准施策
科学监管能力显著增强
2017年,累计投资4.2亿元的济宁市智慧环保督导调度指挥中心正式运行,平台将水、气、危废等各项在线数据和视频信号归集接入,实现全天候信息化监控。截至目前,累计纳库监测信息1800万条,闭环处理企业环保问题1.83万个。这一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和反响。
近年来,我市坚持精准施策,科学治污,创新环保网格化监管,实施“三级六长”指挥模式,建立“环保110”机制,充分发挥远程监控系统“千里眼”和“哨兵”作用,依靠科技织密环境监管“天罗地网”,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久久为功画卷新,人人共享生态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昂首阔步迈向“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