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1项,6项工作被省人社厅发文推广,13项工作在全国、全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先后荣获8项国家、省、市荣誉奖项……2021年全市人社部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狠抓执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紧扣发展大局
精准引育人才强支撑
秉持“服务企业、企业至上”的工作理念,深度聚焦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引进人才,靶向培养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精准引进人才。市、县联动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问需求的“两送一问”企业走访调研活动,精准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持续实施事业单位“优才计划”,推行“行业专场”“企业专场”等校园招聘,为企事业单位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021年,全市引进“双一流”等高校毕业生1890人、专科以上毕业生4.8万余人,均实现连续3年大幅增长。二是精心培育人才。深耕“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大力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全年新增技能人才1.1万余人。我市“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做法,获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在全国首届乡村振兴技能大赛上,我市获1金2银1铜的好成绩,奖牌总数和金牌、银牌数3项均居全省第1位。三是精诚服务人才。围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深入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在全省首家开展审计系列职称评审“打包申报”,首家开展建设工程、交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考评结合”“以考代评”试点,全面实施初级职称考核认定,推行“技能人才直评技术职称”,进一步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目前,全市审计系统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由36个增加到113个,6430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考核认定初级职称,7名高技能人才获评高级职称。
坚持就业优先
突出重点群体稳就业
坚持将“稳就业、保就业”摆在工作首位,启动实施“就业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专项行动”,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完成省定目标109.5%。
一是稳企稳岗稳就业。持续开展“政策敲门”专项行动,推行“无申请办理”模式,大数据比对确定符合政策享受条件企业,直接兑现、无需申请,减轻企业用工成本,稳定就业岗位。2021年,全市发放以工代训补贴、稳岗返还资金8900余万元,惠及6500余家企业,稳定就业岗位20.4万个。二是强化培训促就业。深入推进技能培训“一县一项目”建设,组织开展柳编、大蒜深加工、小龙虾烹饪等特色培训,同时面向网约配送、直播带货、民宿管家等新就业形态,积极开展新业态技能人员培训。2021年,全市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11.9万人次,发放职业培训补贴0.9亿元。2021年6月,我市被人社部确定为“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项目”试点。三是扶持创业带就业。深化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改革试点成果,探索推出“政银担”模式,扩大创业担保贷款基金规模,提高贷款便利度。2021年,我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45亿元,发放量、获省级以上奖补资金2项均居全省第1位,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2人获评省级“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居全省第1位。
突出综合治理
强化权益保障筑和谐
深入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扎实推进根治欠薪工作,持续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一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稳定。创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铸魂工程”,探索推出基层劳动关系“大治理”“微循环”服务模式,在全省首家设立“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首家组建“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宣讲团”,全面完成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改革”试点任务。2021年,全市劳动争议案件2642件,较2020年下降24.62%,实现连续两年降幅达到20%以上。2021年6月,人社部在济宁召开全国现场会,推广我市经验做法。二是狠抓根治欠薪工作保支付。创新推行“农民工安全帽维权联系卡”、常态化联系包保项目工地、“双打击一问责”等系列制度机制,探索建立“源头防控、过程监管、案件处置、失信惩戒”相结合的全过程、链条式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体系,推动从“治欠保支”项“根治欠薪”转变。2021年,省对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动态保持全省第1位。三是强化社保基金监管保安全。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开展“社保政策进万家”集中宣传活动,推动参保人数稳步增长。组织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项行动,围绕一次性补缴、社保关系转移等5项高风险业务开展检查,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社保基金安全评估,推进社会保险基金运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在全省2020年度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评价中,我市综合评价、扩面征缴单项评价分别获奖励资金120万元、88万元,获奖总额位居全省第三。
增强服务能力
打造温暖人社服务品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启动实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人社服务质效,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2021年,市人社局为市委、市政府确定为“优化营商环境先进集体”,7人荣获“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个人”。
一是再造业务流程提质效。组织开展“人社干部走流程”活动,局班子成员体验人社业务经办,检视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按照“省内最优、全国一流”的标准,对152项人社服务事项压减办理时限620个工作日、压减流程125个、精简材料113项。二是优化线上服务提质效。开发上线“人社服务电子地图”,全省首台“移动式社保卡一体机”在我市上线运行。“企业招工一件事”在“爱山东济时通”APP上线运行,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劳动关系备案实现“三口合一”。开发“电子劳动合同管理平台”,全面推广“电子劳动合同”,开发调解仲裁智能化平台,打造智能仲裁院,推动劳动关系业务“提速办”“智能办”。三是改革服务模式提质效。开展“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2项省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跨省通办、全省通办”,制定出台《跨域通办事项异地代收代办工作规程》,规范了通办事项线下办理。启动“人社政策宣传落实模式创新”改革试点,依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商务楼宇“劳动关系服务站”、社区网格员等,推行“市场化”“站点式”“网格化”宣传,提升惠企政策的知晓度、落实率。自2021年6月份启动改革试点以来,累计走访摸排2400余家企业,帮助226家企业申领补贴478.85万元。(济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