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鱼台县王庙镇经营服装生意的陈先生把一面写有“人民好警察 破案神速”的锦旗送到了鱼台县公安局王庙派出所。就在几天前,陈先生的摊位上一条售价100多元的裤子被盗,让他很气愤,虽说报了警,但由于案值较低,陈先生对于破案也没报多大希望。可没过几天,派出所就通知失窃的裤子已经被找回,这让他颇感惊讶,执意要给王庙派出所送上一面锦旗,并表示裤子确实不值钱,可这说明民警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了大事来办,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的。
在鱼台县王庙镇派出所的荣誉室里,像这样的锦旗还有100多面。短短三年间,王庙派出所完成了从全县考核“吊车尾”到“排头兵”的华丽转身。“真心为人民办实事,全力为群众解难题”的核心理念、“1124”工作法的日常落实,是王庙派出所完成“逆袭”的关键。
“后进生”变成“排头兵”
“在咱们所,衡量优秀与否的标准只有两条,就是业务能力的高低和群众口碑的好坏。”刚一到任,该所所长就在全所大会上说,针对工作实际,王庙派出所创新性开展了“1124”工作法。
“1124”工作法中的“1”,即以人民为中心的“一个中心”,把“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警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个“1”就是把党建工作放在第一位,坚持党建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2”是指处理好困难与利益的关系,做到“见困难就上,见利益就让”,增强民警辅警的荣誉感、责任感、归属感;“4”是指当好宣传员、巡逻员、服务员、战斗员,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核心理念贯穿日常警务工作。
根据“1124”工作法,王庙派出所按照“小案当成大案办”的要求,全面打击小微侵财类案件、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护航企业经营和乡村振兴服务队开展工作等,通过近一年的整顿,王庙派出所队伍精气神提上来了,各项工作有了长足进步。
“枫桥经验”转化为实践行动
鱼台县王庙镇南房村的房某启、房某和两家是多年的老邻居,但从去年9月份房某和在老宅旁边放置了一座活动板房开始,两家人就因此矛盾重重,甚至一度爆发肢体冲突。针对这起宅基地纠纷,王庙派出所联合南房村村两委,召开多次调解会,最终让两家人握手言和。
类似的案例在王庙派出所还有很多,近三年来,王庙派出所年均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0起以上。“矛盾调处必须要结合当地实际,我们将枫桥经验与辖区实际做了比照,近一步调整、细化工作思路,形成‘警务工作贯穿、镇村两级协同、社会力量补充’的整体格局。”该所所长表示,在民警耐心细致的工作下,一些延续数十年的积怨得到化解,甚至有部分群众彻底打开了心结、成为了朋友,有力的将“枫桥经验”转化为实践行动。
在王庙派出所,翻开厚厚的调处档案,案件目录、纠纷原由、调处过程、处理结果等项目一目了然。王庙镇辖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形势也随之焕然一新,南房、苏店、西陈堂、林庄、东谢等村庄纷纷送来锦旗,感谢王庙派出所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的有力工作。
为民初心的传承与延续
在王庙派出所,27岁的张翰林已经是有着4年从警经历的“老兵”。从小就怀揣着“警察梦”的他,大学一毕业就参加了公安系统招考,来到王庙镇派出所从事户籍、内勤工作。“户籍工作也是日常警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群众的切身利息息相关,其重要意义不亚于案件的侦破。”一次谈话,让张翰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去年5月份,王庙镇常店村几名村民由于没有户口,面临看病就医等方面的难题、无法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办户口”的重担落在了张翰林的身上,他和同事先后5次奔赴湖北、四川、云南等地验证资料、调取信息,行程一万余公里,终于为这几名村民补办了户口。感动于王庙派出所的服务态度,常店村两委将一面“一心为民 热心服务”的锦旗送到了派出所。“日常警务工作中的一件小事,却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这几年的户籍工作经历,让我对‘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张翰林说。在王庙派出所,像张翰林这样的年轻民警正在成长为基层警务的中坚力量。
在做好警务服务的基础上,王庙派出所提出“大案树形象,小案赢民心”的口号,要把“小案当成大案办”,三年来累计破获各类侵财案件100余起,破案率达52.6%,为群众挽回损失300余万元。
“我们把近年收获的锦旗进行集中存放,不仅是工作成果的展示,更是一种无声的鞭策,让大家牢记肩头扛起的使命,不忘为人民服务、对群众负责的初心。”该所所长表示,王庙派出所将继续着眼群众急难愁盼,把公安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上,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具体实践,切实提升辖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讯员 侯宪锋 刘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