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十三届市政协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协委员每年都将脱贫攻坚作为重点议题,聚焦“防返贫致贫、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等提出提案、建言献策。市乡村振兴局将提案办理作为解决问题、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通过高质量办理19件提案,逐步建立健全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
完善防返贫机制,即时发现精准认定。全面脱贫后,集中攻坚贫困人口脱贫转向常态化防返贫致贫。针对这一形势,提出《关于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等提案,建议对脱贫人口建立动态监测和即时帮扶机制。市乡村振兴局认真研究、集成创新,立足“人防”,对所有农户开展起底式集中排查,同时统筹基层各方力量,建立监测网格,开展常态化走访,形成每年定期起底式排查和常态化走访相结合的返贫致贫底数发现机制。加强“物防”,开设“济贫一线通”服务电话,在48个乡镇(街道)、3393个村为民服务中心设立涉贫帮扶窗口,让困难群众随时随地、就近就地申请帮扶。市乡村振兴局还采纳委员关于加强数据共享的提案建议,积极探索“技防”,利用大数据技术,定期开展数据比对,对收入支出、政策落实和家庭财产进行监测分析、综合研判,为精准认定、分类帮扶提供依据。有关做法在国家乡村振兴局网站刊发推广。
坚持开发式帮扶,造血富民稳定增收。开发式帮扶是实现稳定脱贫、长效脱贫的根本手段。相关委员提出提案,建议高质量推进产业扶贫,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脱贫筑牢产业根基。市乡村振兴局立足实际,以现有产业项目为主体,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打好“产业+就业+消费”组合拳,让脱贫群众既通过产业项目直接获取财产收入,又参与就业领取工资收入,还能通过消费帮扶享受产业链增值收益,累计带动40余万人次增收。另外,市乡村振兴局科学谋划新建项目,重点储备类型新、品质优、品牌响的产业项目,扶贫项目由“全而杂”向“专而精”转变,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提高了项目收益。
加强保障式防贫,政策优化抓常抓长。保障式帮扶是守牢返贫致贫底线的“最后一道防线”。多位委员认为疾病特别是大病是返贫致贫的主要原因,并就防止因病返贫提出“加大保险投入、提高报销比例”等提案建议。市乡村振兴局高度重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实施大额医疗费用支出保障保险,为脱贫人口住院诊疗提供“五重保障”和大病“再救助”帮扶,个人负担费用超1万元的,由承保公司按阶梯比例再次理赔。2021年,已理赔3842人次、576.3万元,最高理赔额达12.17万元,极大缓解了医疗压力。市乡村振兴局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联合民政、教育、卫健、医保、住建等部门印发了10个有关巩固脱贫成果的文件,确保脱贫后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效力持续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