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汤伟 本报通讯员 胡克潜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今后五年的路该怎么走,汶上县描绘了一幅强富美高新汶上的宏伟蓝图。
未来五年,汶上县将按照“三步走”思路,科学有序推进。汶上县坚实的第一步将踏出攻坚阶段最强音,争取各项指标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逐步实现赶超。第二步则是迈向发展的大跨步,进入提速阶段,进入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时期,让全市听到汶上声音。铿锵有力的第三步将迈入争先阶段,成功跨入全市第一方阵,高标准编制大美汶上,打造“鲁南桥头堡”、济宁“后花园”。
强,秉承产业立县,实施创新驱动。未来五年,争取五年内经济总量跨上300亿元台阶,力争突破400亿元完美答卷。谋深谋细谋实产业升级工程,坚持“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未来五年,汶上县推动产业升级新工程,按照“沿链谋划、龙头牵引、打造生态、集群发展”新思路,推动新兴产业向链条聚集。着力实施项目攻坚工程,每年谋划布局10个省重点、20个市重点、100个县重点项目,力争五年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100个、到位内资240亿元以上,加速推进已确定落地的大项目;构建“一核引领、五区协同”园区布局,开发区、化工园区、商贸物流区、石材产业区、次邱工业园五大园区通力合作、各自发展园区特色主业,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富,推动共同富裕,提高群众获得感。在未来的五年中,汶上县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思百姓所思、办百姓所想。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争取在未来五年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全力保障困难群众权益,健全保障体系;切实巩固“一老一小”保障,加快有关设施建设;未来五年中每年谋划实施一批惠民工程,深入落实教育、医疗、文化三个方面的项目建设,让群众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民生普惠带来的好处。同时做好法制建设与疫情防控工作,建设宜居且安心的“平安汶上”。
美,持续推进绿色发展,让绿色成为汶上名片新底色。未来五年,汶上将围绕创建全国文明生态县,加快绿色转型,优化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生活,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碳汇能力、完善生态环保多元投入和补偿机制;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实现空气质量“双达标”、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打造全域美丽河湖。坚持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五年内实现新增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0个,“美丽庭院”覆盖率超过50%。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园林式城市。
高,高度和谐统一的宜居城市正在形成。未来的五年,汶上县将围绕高质量发展、高颜值家园、高层次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重点改革项目,确保各项改革部署落地见效。
新,新的气象更加瞩目。新发展理念融入各领域全过程,产业、区域、城乡呈现新格局,深化改革协同高效,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有解思维成为常态,创新驱动更加强劲,发展呈现新姿态、干部展现新作为、社会焕发新气象。
打造产业强县 建设大美微山
本报微山讯(记者 刘敦亚 通讯员 白文娟)未来五年,微山县提出奋发抓产业,聚焦“打造产业强县、建设大美微山”的总体目标,贯穿“追赶超越、奋勇争先”的主题主线,落实“一二三四五六”的推进措施,做好生态、文旅、山水“三篇文章”,夯实党的建设、基础设施、营商环境“三个根基”,坚持上争支持、外抓招引、内强培育、广聚民智“四向发力”,加快产业高端化、城市精致化、乡镇特色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五化建设”,总体实力争列全市第一方阵。
围绕建设“工业强县”,持续开展“助企攀登”,实施“双百工程”,静下心来发展实体经济、壮大工业体量。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巩固驩城、傅村、留庄煤炭基础地位,支持煤炭企业发展物流贸易等关联产业;推动开发区、夏镇等地塑包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知名塑包产业基地;深化韩庄、留庄等地船艇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济宁港航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建设,打造全国内河绿色新能源船舶示范区;推进西平、赵庙等地铸造业资源整合和优化升级,促进生产加工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加大张楼、西平、赵庙等地纺织企业装备改造、工艺改进和技术升级;完善昭阳、鲁桥、南阳、高楼等地渔湖产品生产加工链,叫响做强“微山湖”品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扩大中稀稀土采矿和精深加工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扩大以宜居新材料为首的木塑产品应用范围,打造全国知名的木塑研发应用基地;发挥微山湖微电子产业研究院等平台作用,壮大信息产业规模;积极发展以派智新能源为首的新能源产业,加快构建锂离子电池和储能系统应用生态;推动以康源堂、昊福为主的现代中药发展壮大,打造全省重要的特色中医药基地。
该县围绕建设“文旅强县”,坚定不移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以微山湖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南阳古镇4A级景区全面提升为契机,整合渭河水街、留庄运河里等景点,建设上级湖和下级湖快速旅游航线,打造湖东大堤精品沿湖观光线路,带动微山岛、南阳岛、独山岛和湿地公园、鲁山林场统筹发展;突出生态优势,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康养结合”,加快县人民医院医养结合综合体建设,打造淮海经济区康养示范基地。
同时,围绕建设“农渔强县”,加快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推进30万亩渔业规模化养殖、生态化改造,发展大闸蟹、小龙虾、乌鳢等特色产品,建设全国知名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电商网络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争创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坚持科技强农、人才助农,培育高素质农民,增强群众致富能力。加快完善水利设施,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排涝体系。
围绕建设“港航强县”,全面落实港航发展规划,支持公铁水等多式联运,建设韩庄、留庄临港产业园;广泛拓展港口货运腹地,发展集装箱运输,做实信息服务、船员培训、设施运维等关联产业,打响“微山大运河”港航物流品牌。
围绕建设“科创强县”,实施高新技术培育倍增计划,支持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创新研发基地,招引“中字头”“国字号”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深化科技攻关“揭榜制”,加速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推动人才返乡回流,抓好企业家素质提升,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劳动者。
开启“经济强县,美丽梁山”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本报梁山讯(记者 汤伟 通讯员 侯敏)厚植“实力梁山”新优势、彰显“富裕梁山”新成色、焕发“美丽梁山”新容颜、绘就“生态梁山”新画卷、展现“魅力梁山”新风采、迸发“活力梁山”新动能、提升“幸福梁山”新高度。未来五年,梁山县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富县、科技兴县、质量强县”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六大发展定位”,全面建设“七个梁山”,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奋力推进“经济强县、美丽梁山”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梁山县发展优势非常明显,专用汽车、教育服务、稀土新材料、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文化旅游前景可期,港航经济加速崛起。抢抓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的战略机遇,奠定了高铁、高速、铁路、公路、机场、航运“公铁水空”、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未来五年,该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统筹推进区域协同、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在新一轮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中增创高质量的领先优势、各类人才的集聚优势和交通便利的通达优势,努力实现后发快进、跨越赶超。
梁山县将咬定“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当好全市第二方阵排头兵”“建设以专用汽车为重要特色的全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绿色安全食品聚集区”“巩固鲁西南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提升区域次中心城市首位度”“建设全国忠义文化示范区”六大发展定位,把握战略方向、突出战略重点,实现“六个显著提升”。
经济发展实力显著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力争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挺进“30亿元俱乐部”、年均增长6.5%以上,经济总量在全市第二方阵形成显著领先优势。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支撑强劲有力,专用汽车产业产值迈上500亿级,教育服务、稀土新材料产业产值迈上300亿级,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0万标箱。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提升。改革开放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形成突破,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具竞争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大交通集成、大物流集散、大产业集聚、大商贸集汇、大平台承载的开放格局基本成型。
城市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建成区面积实现翻倍,服务承载能力实现跃升,建设生态之城、文化之城、健康之城、活力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山水景城相融共生,打造国际水浒文化旅游目的地。“南连济宁、北接济南”的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初见成效,区域次中心城市的首位度明显提升,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外地人口数量达到5万人左右,保持人口净流入、人才加速聚集态势。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迈出扎实步伐,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及质量稳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年均增长9%以上,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社会救济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
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忠义仁孝、诚信友爱”的新时代梁山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居民尊法守法更加自觉。平安梁山、法治梁山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持安定稳定。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鱼台做好 “水、米、能”三篇文章
本报鱼台讯(记者 汤伟 通讯员 缪学振)鱼台县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非常具有“鱼米之乡”特色,提出全力做好“水、米、能”三篇文章,努力建设美丽富饶、生态宜居、和谐幸福的现代化鱼台,让人民群众过上经济更加殷实、环境更加宜居、社会更加安定的幸福生活,建设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孝贤故里、滨湖水城。
致力于做足“能”文章,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鱼台实际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鱼台县突出“助企攀登”这个核心,强化招商引资、技术改造、数字赋能、“专精特新”发展、行业龙头壮大、大项目引领等措施,凝聚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的强大合力,加快全县产业升级发展和结构调整优化。招商引资方面,聚力“三招三引”,做到“千斤担子众人挑,领导干部肩上有指标”,强化以企招商、借力平台招商、实行“一把手招商”,形成全社会招商合力;产业升级方面,围绕高端化工、高端装备两大产业集群,扶持现有企业发展壮大、升级改造;园区发展方面,优化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实现政园深度融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依托龙头企业持续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全力推进七彩化学、星耀重工、鲁泰化学等项目签约落地、达产增收、技改建设,重新修编园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规划,落实“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和约定退出机制。
致力于做好“米”文章,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鱼米之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鱼台县突出“水田、水稻”种植优势,稻麦轮作、稻(藕)虾共作,不断提升鱼台大米生态品质,集中打响“好客山东、待客之稻——鱼台大米”这一品牌,建设稻米产业示范园,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稻米)产业园,带动全县30万亩水稻丰产提质,42家稻米加工企业增产增效。延伸龙虾、毛木耳、杞柳、辣椒等产业链条,构建全产业链示范区。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继续抓好排灌站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到2026年,建成高标准农田56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不低于97%,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数字化覆盖率达到30%,打造全省最大的辣椒综合交易市场,全县农业总产值突破140亿元。
致力于做活“水”文章,建设生态宜居的“滨湖水城”。鱼台濒临南水北调水源地,入湖河流众多,以构建生态水网、打造水美鱼台为目标,对全县17条河流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实施清淤疏浚、河堤培修加宽和经济林绿化等工程,打造沿河绿色廊道,实现“船在水中游,车在堤上行,人在画中走”,建成“河畅、水清、堤固、路通、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利用沿河现有排灌站等,改造新建集商店、餐饮、公厕、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驿站,助力村集体增收和全域旅游。构建“水系连通、城水相依”的城乡生态水系框架,推进城区老运河、花园渠等内环水系连通;打通幸福河和惠河与西支河实现中环水系连通;贯通鱼清河和白马河与京杭大运河、老万福河、东鱼河实现外环水系连通,呈现“十七碧水耀方与,三环绿带绕湖陵”的大水网、大生态格局。
推进“二次创业” 建设“五个兖州”
本报兖州讯(记者 刘敦亚 通讯员 张美荣)今后五年,兖州区提出了全力推进“二次创业”,聚焦先进制造业引领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宜居宜业示范区、济宁都市区融合发展先行区“四个定位”,加快建设富强兖州、活力兖州、端信兖州、魅力兖州、幸福兖州“五个兖州”,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局面。
兖州区聚力打造制造强区,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不动摇,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形成造纸包装、橡胶化工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装备制造、食品医药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制造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0%以上。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能力,打造一批行业“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精准实施“企业育苗”工程,推动个转企、小升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初创期、种子期的企业给予更多帮扶,让各类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在兖州充分释放,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百花齐放的良好生态。
聚焦加快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精致城市、美丽乡村、魅力兖州。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互联互通、宜居宜业、生态优先、产城融合”总体思路,构建“两轴、两带、五区、多点”空间布局,高标准绘就现代城市发展蓝图。加快融入济宁发展,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牵动,以城市公交一体化为先行,实质性融入济宁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格局。抓好规划衔接,积极推动海川路、德源路、火炬路北延,济宁内环高架与大禹路、西铺路相连,荆州路南延至崇文大道,完成兖州至济宁主城区快速路、洸府河堤顶路建设。推进兖州至郓城高速建设,实施九州路西延、北环城路西延、大禹路北延、文化路下穿兖新铁路桥等重点工程,全力保障济宁新机场、济微高速建成运行,全面构建多层级、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
民生方面,兖州区建立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优化专项行动,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坚持把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认真落实“双减”任务,加快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积极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新改扩建中小学8处、幼儿园10处,新增学位1.4万个。
同时,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加满意的健康服务。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镇街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建成启用疾控中心和平战结合大安中心卫生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