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驮上振兴路,玉虎敲开幸福门。虎年即将来临,我们一起聊聊汉字里关于“虎”的那些事。
在1987年春节联欢会上,姜昆、唐杰忠说过一段相声,名叫《虎口遐想》,其中有一句词是:“如果登山运动员屁股后头跟一只大老虎,去爬珠穆朗玛峰,是不是会爬得特快”。可见,在人的心目中,老虎是挺可怕的。
曾有电视报道,在动物园,羊被放到老虎笼里,老虎就开始捕捉,但总是眼看就要追上了,却因老虎体力不支,羊又溜走了。最后,老虎累得气喘吁吁,也没抓到羊。世间的事真“此一时,彼一时”。现在为了保护动物,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改变老虎的“娘娘腔”,重新唤回野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里的“虎”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虎”是头朝上、尾朝下、脚朝左的一只虎,身上有花纹。如果把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虎字横过来看,都是巨口、利齿、长尾、大足的动物,体现了老虎的形象特点。
到了小篆,“虎”看上去像蹲着的形象,由图形变为比较抽象的笔画,渐失虎形。
动物学这样描述,虎属猫科,头大而圆,前额有纹似“王”字,利牙巨口,身上有花纹。这些特点在“虎”字的古文字形中依稀可见,但楷化之后的“虎”字,象形的特点淡化了。
在古代社会,“虎”被作为图腾崇拜的四灵之一,常与龙并称,如龙腾虎跃、龙争虎斗等。“虎”是中国传说故事中的“百兽之王”,有一句俗语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还说“狐假虎威”。可见,在通常的观念里,虎是“大王”。
狮子也称兽中之王,但狮子生活在草原,老虎生活在山林。狮子成群结队,老虎独来独往。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说明老虎有明确的领地意识。
“虎”是凶猛的,许多貌似凶恶之虫也以“虎”命名,如蝇虎、蝎虎等等,推而广之,“虎”被作为害虫猛兽的代表。
港澳地区曾风行惊蛰日“祭白虎打小人”的习俗,就是以虎作害虫猛兽的代表。当地人认为,惊蛰那天蟾蜍开口,污沙之物四起,各种害虫猛兽冬眠已醒,就要钻出来害人,祭而打之,以示警告。之所以“祭白虎”,是认为白虎伤人最厉害。
“虎”是猛兽名,但也常用其他比喻义。“虎”可以比喻威武、勇猛,如“虎臣”“虎将”“兵雄将虎”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虎符,领军作战的大将凭借虎符才能调兵遣将,虎将可能最用来称呼手持虎符的大将。《诗经·鲁颂·泮水》云矫矫虎臣,《汉书·叙传下》中有“虎贤父子,虎臣之俊”。
本领高的将军称为虎将,刘备手下就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这几个“虎臣”的“虎”,就是古代比喻有胆略、武艺高强的勇武之臣,威武勇猛。此外,还有“虎虎有生气”“虎劲”等语词中的“虎”也是如此。“虎贲”一词也常见到,注释家孔颖达说:“若虎贲(奔)走逐兽,言其猛也”。因此,“虎贲”也是对猛士的称呼。到了汉代,有“虎贲中郎将”的官名,是皇宫中卫戍部队的将领。
由“威武勇猛”引发开去,“虎”还有威严、强健之意。成语“龙行虎步”,旧时形容仪态威武。“虎背熊腰”形容身体魁梧健壮,“虎胆英雄”形容胆大,“虎头虎脑”是形容健壮憨厚的样子,“虎彪彪”形容壮实而威风,“虎势”也指健壮。就连带“虎”字的药品,也让人想到滋补上去了。
“虎”还可比喻残暴凶恶,如“虎视眈眈”比喻贪婪而凶狠的注视,“虎狼之心”比喻心肠非常狠毒、残忍。成语“为虎作伥”本来用在迷信中,说人被虎吃掉后变成鬼,又去引诱别人来给虎吃,这种鬼就叫“伥鬼”。后来,“为虎作伥”用来比喻充当坏人的帮凶。俗语“母老虎”“笑面虎”中的“虎”,并非真的指虎,而是喻人。
“虎”是凶猛的,所以用“虎”表示危险的境地。如“虎口余生”“虎口拔牙”等,“虎口”即指危险的地方;“龙潭虎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虎穴”,也是指凶险、险要的地方。
《宋史·洪咨夔传》记载,“况与大敌为邻,抱虎枕蛟,事变叵测……”其中“抱虎枕蛟”也比喻处境危险,是说与强敌相邻,就像抱着虎、枕着龙一样危险。再如“虎尾春冰”这个成语,春天的冰易化,把踩着虎尾和踏着春冰相提并论,情形就更加紧急、危险了。
由“虎”的凶猛再联想开去,语词中的“虎”,还有潜在的危险、困难之意。如“养虎遗患”“放虎归山”“前怕狼后怕虎”……
我们常说,“要努力消灭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比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
在一些方言中,“虎”字除了作名词外,还可作动词、动名词。如茅盾的《春蚕》中有这样一句:“老通宝虎起了脸”。这个“虎”就是作动词用,指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虎”曾与“唬”相通,在口语中指虚张声势、夸大事实,来吓人或蒙混人。比如“吓虎”,但在规范的书面语里,应写成“吓唬”。
平时我们形容某人做事草率、疏忽大意、毛毛糙糙时,常用“马虎”一词。这里的“虎”字,与老虎毫无关系,只是根据语言的发音用“虎”这个字记录罢了,有时可写成“马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