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春雨 李国帅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市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攻坚克难中体现政治责任担当,在勇争一流中彰显审计使命担当。全市共完成审计项目416个,促进财政增收节支32.3亿元,审计提出建议1302条。其中:市审计局共完成审计项目77个,促进财政增收节支18.2亿元,向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提报审计报告和专报信息107篇,审计署、省审计厅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作出58次批示要求。创新实施的一审计项目被评为全省优秀审计项目第一名,并作为全省唯一地级市审计项目代表山东省参评全国优秀审计项目,并荣获全国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实现了济宁审计的历史性突破。《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山东新闻联播》等媒介持续发声,《济宁日报》《济宁新闻联播》等市级媒体多次进行专题报道。
在打造模范机关标杆上走在前作表率
在工作中,始终强化标杆意识、表率意识。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筹备召开了济宁市委审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认真履行市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始终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走在前、作表率。成功举办全市审计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汇演,在“永远跟党走·济宁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活动”中勇夺第一名获金奖。召开市审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暨模范机关建设现场会,市审计局被授予“市直模范机关创建示范点”,7个党支部全部被授予“五星级党支部”。在全省审计系统领导干部政治培训班、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班、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全市领导干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班上作了典型发言。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走在前作表率
紧盯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扛起审计监督重任。当好政策落实的“督察员”,组织开展我市促进就业、减税降费等15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当好权力运行的“监督者”,召开全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扎实开展273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主动作为、依法行政。当好财政资金的“守护者”,圆满完成2020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得到市人大常委会的一致好评。当好投资项目的“护航者”,对济宁机场迁建、公共卫生“五大中心”、绕城高架路等100余个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计,涉及总投资412亿元,提出审计建议189条。当好群众利益的“捍卫者”,围绕民生难事、急事,扎实开展我市就业优先、乡村振兴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当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服务者”,对城投控股集团、公交集团等7户国有企业进行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对9户国资国企重点改革事项推进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推动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在改革创新勇争一流上走在前作表率
解放思想往前冲,改革创新争一流。 深入开展寻标对标活动,纵深推进党建强审、质量强审、创新强审、科技强审、人才强审、制度强审“六大攻坚”行动。创新推行业务主审和数据主审“双主审”模式,实施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重点攻关科研课题获省审计厅通报表扬,省审计厅金审三期暨大数据攻关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创新实行“执行科+审计组”双督促大整改模式,在全省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全省审计系统改革创新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审计创新工作得到省审计厅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给予全市通报表扬。市审计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1名同志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勇于创新奖”先进个人。
在打造过硬审计队伍上走在前作表率
聚焦干事创业,全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济宁审计干部队伍。培育了“诚审惟公、崇法求实、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济宁审计精神,唱响《济宁审计之歌》。深入开展“两提升一突破”活动,大力发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执行就是忠诚、落实就是水平”已成为全市审计系统的价值共识。倡树“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争不到一流就是落后”理念,树牢“六个标尺”“三个导向”,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创新实行“纪律明镜·天天照”日常廉政提醒机制,获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省纪委监委驻省审计厅纪检监察组肯定批示。在全省首创专业技术职称统筹“打包设岗”,得到省人社厅和省审计厅肯定和推广,全市审计系统呈现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