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就是八宝粥吗,济宁人怎么说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俗语。济宁人重视腊八,但不刻意,却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里。腊八节是过年的第一个补给站,到了腊八,离过春节近在咫尺了。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至今众说纷纭,不同的传说故事,都蕴含了不同的文化现象与人生哲理。腊八节广为流传的习俗,是各寺院在这一天要念经煮粥。听老辈人讲,包括济宁在内的各地众多寺庙,在腊八节当天均有送粥的习俗,有些是派送,有些则是进寺庙免费喝,形式多种多样。 说济宁人重视腊八,并不是空穴来风,主要源于数量庞大群体开始“忙年”的推动。 对于学生而言,腊八节意味着考试周将近,寒假在招手。据了解,济宁的中小学寒假始于1月20日(腊月十八)。由于疫情防控的必要措施,加上客观上出现暑假缩短、秋季提前开学等因素,济宁各大高校放假更早,济宁学院、济宁医学院都于1月10日腊八节当天放假。高铁济宁北站、济宁东站的开通,让外地在济宁上学的莘莘学子回家更加方便。到家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是美好假期的开始。 对上班族来说,腊八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收尾。腊八节一过,不少单位、公司都陆续开始分发过年的福利。到了腊八,亲人团聚就逐渐多了起来,这让济宁这座城市更多了一份节日里的温情。 济宁人准备腊八美食非常用心。腌制腊八蒜的人家,要提前几天买好大蒜存起来;腌蒜要用的醋,也必须是老陈醋,否则味道会让人们觉得寡淡。准备腊八粥所需要的豆子和米,同样要提前个三五天买好。 《文化周末》记者往返于各大超市、商铺之间,在和市民的采访交流中,自然就发现了不同以往的腊八新气象。 首先是腊八要不要喝腊八粥?少部分人觉得喝不喝无所谓。“平时吃饭经常喝粥,没必要腊八当天特意去喝,想喝就喝,不想喝就吃别的。” 多数济宁人是一定要喝腊八粥的,但不一定非要自己买材料回家熬制。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会选择快递、外卖帮忙。 在各家商超和网络购物平台,“速成”的腊八粥一应俱全。这其中还分两种,一种是商家挑选好了腊八粥所需的各类食材打包,省去了买方挑选的时间,买来拆开袋子,加入水放锅里就可以煮,或在玻璃缸里放上七八种米,称重出售。 记者在一家超市看到,腊八粥的价格为14.8元每千克,购买的人不在少数。另一种就更简单了,包装精美,食材配料齐全,像方便面一样快捷,拆开了用热水冲泡即可,连煮粥的时间都省去了。 去外面喝粥和点外卖,备受济宁市民欢迎。不止早点铺子有腊八粥售卖,卖夹饼、炸串的小店,以及外地美食如广东肠粉、重庆小面等店铺都有粥品提供。价格普遍不贵,一碗最低2元,最高一般也不会超过6元。 “假期在家不愿意开火,就经常点份外卖,粥配些主食吃,很多店家新上了腊八粥,我昨天也点了,一份粥加6个小笼包,用完券9元钱,和去店里吃差不多价。”市民张先生说,近年来外卖行业飞速发展,在家开火做饭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记者点开了手机外卖app,搜索“腊八粥”,呈现出74条搜索结果。但仔细查看,发现大多商家都是将八宝粥直接改名为腊八粥,实际卖出去的还是八宝粥。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各大餐饮店面和外卖中。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市民并不介意吃到的不是“正宗腊八粥”。“腊八节当天喝的粥就是腊八粥,也没有谁规定腊八粥必须是这几样。”在一家中餐馆,市民周女士说,在她看来,腊八粥的形式比内容更有意义。 但也有人不同意。市民张先生表示,腊八粥的用料十分讲究,粥料为“四米”:小米、黄米、大米和江米;“两豆”:红小豆、绿豆;“两仁”:核桃仁、杏仁;“两干果”:小枣、和葡萄干。随着时代变迁,有的腊八粥里还添加了菱角米、花生米、栗子米、松子以及白糖、红糖等。大厨熬出的腊八粥不仅好吃还好看,因此腊八粥又称“七宝粥”,是传统的“金、银、琉璃、琥珀、玛瑙、珊瑚、珍珠”七宝混合体,涵义和外观都十分形象。 而八宝粥里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有人说八宝粥的前身其实就是腊八粥,是由腊八粥演变而来的保健粥,这无从考证。但八宝粥里往往有芡实、薏仁米、白扁豆、莲肉、山药、红枣、桂圆、百合和粳米,称为八宝粥,有健脾胃和养气血的食疗功效,这里面有些材料和腊八粥是不同的。 “腊八粥和八宝粥虽然有一些相似的配料,比如红豆、枣等,但在口感上却大不相同。腊八粥口感软糯,主要是以糯米作原料,所以食用会觉得比较黏稠;八宝粥则更具有流动性,因为在制作时一般不用糯米。腊八粥作为一种传统美食,只有在腊八节的时候可以吃到,而八宝粥则更加日常一些。”记者随机电话采访了一家做外卖的粥铺老板,这位老板表示,从元旦到腊八当天,店里会做腊八粥,过了腊八,就恢复成售卖八宝粥。因为腊八粥更需要工夫,所以成本也较高一些,不如卖八宝粥划算。 在济宁市儿童乐园,记者采访了两位晒暖的老奶奶。一位名叫黄树枝,86岁,一位名叫孟桂枝,83岁。两位老人都是济宁市鱼台县人,一个在鱼台县北,一个在鱼台县西。因儿女在济宁市区工作生活,两位老人都搬来居住,在儿童乐园散步时成了朋友。 说起腊八的习俗,两位老人都觉得,喝腊八粥是每年的传统惯例,从未更改。这与坐在不远处的其他老人的回答完全不同,那边的几位老人说,过去家里穷,往往是富裕人家在腊八节当天熬粥,去接济穷人,作为贫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去“蹭”富人家的粥喝。 “俺们是鱼米之乡,缺啥都不缺米。”黄树枝和孟桂枝老人给出了答案,在过去的小农经济时代,家里地多,就有了生产力的保障,由于鱼台是农业大县,她们每年腊八能喝到腊八粥也不足为奇了。 黄树枝老人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独生女,更是被家里宠得不得了。“家里一共有7亩多地,我早就不种地啦。我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现在跟我二儿子住。”黄树枝老人说,虽然不种地了,但是喝腊八粥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现在生活便利,走不了几步远就是个超市,买几样米和大枣回家熬粥,比吃大鱼大肉健康。 孟桂枝老人有4个兄弟,2个姐妹,她是家里老大。虽然同为鱼台县人,但只有不到1亩地。孟桂枝老人说,腊八节其实非常讲究,属龙的是不能喝腊八粥的。“我家里就有兄弟是属龙的,他从来不喝腊八粥。”她说,因为腊八粥“糊龙眼”,对属龙的人不吉利,所以过去属龙的不喝腊八粥,这是封建迷信,早就没人信了。 祖籍山东济南,跟随儿子移居济宁的赵先民先生,向《文化周末》记者讲述了他的“腊八温情故事”。 “一说起腊八,就想到了我的母亲。”赵先生说,每当腊八节,母亲就会一大早起床熬腊八粥,腌腊八蒜。“我母亲熬粥,用的农村的地锅,用柴火烧,火很旺,熬出来的粥就黏稠、好喝。”在他的少年时代,每到过节,能喝碗腊八粥,期盼接下来的年,是孩子们最为高兴的事情。“现在虽然什么都不缺了,但父母已经不在了,也喝不到当年的那种味道了。” 腊八蒜,虽然制作简单,但在济宁也有许多讲究。首先必须是腊八当天腌的蒜才叫“腊八蒜”,早一天或晚一天都不行。制作腊八蒜之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买大蒜,最好买紫皮蒜。看蒜瓣,要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看外观,色白、未发芽的最好。”市民陈先生说,用上好的米醋,是他腌制腊八蒜的“秘诀”。因为用米醋容易让大蒜变色,口感也好。 采访中有些市民表示,腌制腊八蒜可加少量白糖,也有的市民会添加香油、白酒等配料。 “把蒜底端的疙瘩切掉,可以让醋更快地进入蒜的内部,加速大蒜绿变。”市民王恒说,看着腊八蒜一天天变成“翡翠绿”色,心里感觉很舒坦。过年期间煮饺子,配上几颗腊八蒜,既解腻又解馋,十分美味。 在浓郁的香气中,济宁人即将迎来大年的开头——腊八节。欢喜中国年的篇章,也在这些忙碌和分享之中,拉开了华丽的序幕。 ①有些超市单独陈列的红小豆、麦片、粘高粱米是和配好的食材相邻展示的②这是一款搭配好的八宝粥食材③济宁人的私房腊八粥④不同配方的粥类食材⑤外卖送来的腊八粥⑥商超自选黄豆、豇豆、芡实和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