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孙逊)近年来,全市审计机关牢牢坚持“走在前、作表率”目标定位,突出党建主题主线,聚焦审计主责主业,在全市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中有效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今年以来,共完成审计项目286个,促进财政增收节支22.9亿元,审计署、省审计厅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济宁审计工作先后53次作出肯定性批示,市审计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市委、市政府在全市3次通报表扬,连续10年保持了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提高站位全面融合。提高政治站位,扛牢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职责,形成监督合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市委审计委员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委审计委秘书科,建立健全市委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沟通协调机制,构建起出题、答题、交题、评价的闭环系统。压实压紧政治责任。坚定扛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职责,扭住党建工作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落实“一岗双责”,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和审计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切实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一体推进形成合力。建立与市人大联网监督、与市巡察办“巡审联动”、与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联合审计整改、与市委改革办联动协作等制度。推动揭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统一,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审计结论落实及结果运用的实施意见》,2019年以来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实现了“见底清零”。
建强党建引领融合。坚持以党建创新促审计发展,以审计成效检验党建工作。强基本。探索推行了“把支部建在审计组上”,做到“审计队伍走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深化“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五星级支部”等创建活动,7个党支部全部创成“五星级支部”。提标准。始终锚定全省“第一方阵”总目标,扎实开展“寻标对标达标创标”活动,采取“专题化、小分队”形式,组织市县审计干部到厦门、荆州等先进地区学习16批次,大力培塑“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争先精神。筑底线。把严守党纪党规底线作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创新实施“纪律明镜·天天照”日常监督提醒机制,将政治、纪律、作风和廉政提醒有机结合;高标准打造了廉政文化墙,全面推行“审计组+廉政监督员”模式,实现审计工作全过程、全领域、全岗位、全覆盖有效预警。
围绕中心深化融合。坚持把审计工作融入中心大局、服务中心大局、保障中心大局。大力开展“两提升一突破”活动,4项改革创新事项入选省审计厅创新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全省审计系统改革创新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创新“执行科+审计组”“双督促”整改工作模式,在全省审计整改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加大“上审下”“提级审”“穿透式”审计力度,实施“大兵团”作战、“扁平化”管理、“七统一”审计模式,去年实现了署优审计项目历史性突破,今年又获省优项目第一名,并作为全省唯一地市级、代表山东参评全国优秀审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