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
第03版:

孔子宰中都何以“行之一年,四方皆则之”

李曰春

公元前501年,即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即中都的地方长官。这就是说,今天的汶上,是孔子的初仕地,也是儒家治国思想的实践地。

当时,鲁国刚刚平定阳虎叛乱,政局还不太稳定。中都邑位于鲁国西部水陆交通要塞,且系鲁国九位国君陵墓所在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鲁国君臣任命孔子为中都宰,寄托着信任和期望,也是对他政治才干的考验。

孔子做中都宰,制定了养生与送终的礼制。

养生的规定有三条:第一,“长幼异食”,给老年人和小孩多吃些好的食物;第二,“强弱异任”,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分配不同的任务;第三,“男女别途”,男女各走不同的路,要维护和推行周礼,规范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气。

送终的规定也有三条:第一,“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把内棺、外椁的厚度分别限定在四寸、五寸以下;第二,“因丘陵为坟”,节约土地,把坟墓葬在不能耕种的山丘上;第三,“不封不树”,不要筑大坟头,也不要在坟头或墓旁植树。

孔子制定的养生制度,注重差异性,体现“仁者爱人”的情怀;而送终的制度讲究统一性,体现“戒奢尚俭”。孔子以礼治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行之一年,四方皆则之。”

那么,孔子宰中都是如何能做到这些的呢?

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就是为了以仁爱之心拯救天下,恢复天下秩序,但却命途坎坷,“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这是孔子人生深刻而持久的矛盾。

一直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孔子还未遇到真正出仕的机会。宰中都,为孔子提供了实现梦想的人生平台,孔子面对机遇,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付诸实践。

从孔子的施政纲领和实践来看,是把中都作为治理天下的一个实验基地来珍视的,结果是创造了治理天下的一个样板工程。正如《汶上县志》所说:“为官于邑小试耳,乃尼父欲以宰天下!”

孔子说:“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中都,本来是一个自然条件不错的地方,但是,当孔子看到的却是百姓饥寒交迫,一片萧条。他按照“每事问”的习惯,没有到邑署报到,而与弟子们深入访问百姓,发现百姓对前任中都宰不作为、水利不兴、天地荒芜、欺行霸市、社会风气败坏等问题的怨恨。孔子上任后,根据百姓的意愿治理中都,很快改变了局面。

孔子去卫国,弟子冉有驾车。孔子说:“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庶民、富民、教民”,是孔子的执政纲领,他主张要为民做事。“庶”就是增加人口,在当时,人口就是生产力;富,就是发展经济;教,就是教化百姓,提高文明素养。孔子妥善安置流民从事生产,从而增加了劳动力;带领中都百姓,兴修水利,凿井挖渠,庄稼获得了丰收;因地制宜,“别五土之性”,使“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奖励农耕,凡是无主荒地,谁开垦谁所有;让百姓搞多种养殖,养鱼、养虾、种藕、种菱;鼓励发展工商业,半年多的时间,中都大街上车水马龙,店铺作坊一家挨着一家,既有本地特产,也有齐国海产鱼虾,吴越鲜笋,宋国大枣,晋国枸杞,一切农耕、生活用品应有尽有,酒肆、客栈、制陶作坊随处看见。

孔子提出“器不雕伪”,重视产品质量,反对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中都百姓基本解决了生计问题,又办讲堂,行教化,让老百姓懂礼仪、知廉耻。一年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宰中都,不但是勤政的典范,还是廉政的榜样,受到中都百姓的爱戴。孔子离任时,百姓倾城相送,东门外十里人巷,恋恋不舍,含泪道别。

孔子大为感动,脱下一只靴子,以示立足中都。据说,汶上曾有楼阁专门供奉孔子留下的“夫子屐”。中国清官文化中,离任留靴这个传统,就由孔子宰中都开始传承下来。

孔子宰中都任期不长,但影响深远,成为历代莅汶做官者的榜样。第一部《汶上县志》创修者、明代县令栗可仕说,我读了圣贤的书,现在能到孔子治下的地方来做官而暗自高兴。我从心里发誓,如果我不向孔子学习,只是苟且拿了俸禄而只顾一己之私,以致上负朝廷之重托,下背父母老师之教诲的话,我就不是个读过圣贤书的人。

正是以孔子为榜样,“汶上自古多贤令”,诸如唐代邢审容、宋代周师中,明清时期的史诚祖、孟洋、赵可怀,张惟诚、雷一龙等人,政绩突出,有的成为全国之首,百姓为之立生祠,永久祭祀。■刘建新 摄影

2021-12-25 李曰春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88423.html 1 孔子宰中都何以“行之一年,四方皆则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