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8日
第03版:

我市创新探索社区治理“四位一体、五制运作”模式

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创新探索社区治理“四位一体、五制运作”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四位一体”

奠定城乡社区治理坚实基础

以党的领导为根本,牢牢把握社区治理正确方向。我市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工作,将其纳入市对县基层党建考核和乡村振兴考核范畴。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城乡社区治理制度,积极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村(社区)“两委”交叉任职。以精细化服务为手段,有效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在全市357个城市社区、867个农村社区建立服务中心,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设立综合性服务窗口,由“全科”社区工作者统一受理居民申请,做到“只找一个人 能办所有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深化智慧社区建设,分类打造智慧党建、智慧综治、智慧应急等特色社区,不断提升社区智慧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以组织队伍为保障,倾力打造服务居民先锋队。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各项指标均达到省定标准,部分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出台管理办法,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全面落实薪酬待遇,有效解决社区“留人难”问题。持续加大培训力度,今年已累计举办 223 期培训班,培训 2.3 万余人。同时,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共同创建全国社会管理人才培养示范区,探索开展高层次社会管理人才培训。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全面实现群众善治向往。选派1330名机关党员干部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巩固基层党建基础,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健全重大突发事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派工作机制,壮大基层应急力量。疫情期间,抽调1148名市直机关党员组建105支先锋队下沉社区,有效补齐了人力不足短板。健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运用民主协商、“五老议事”等形式化解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

“五项机制”

实现城乡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规范化运转机制深化群众自治。创新推行“三本一册”模式,健全村务公开档案管理制度,全市统一格式文本,规范村级工作记录、存档。以县为单位制定《村级重大事项目录》,指导乡、村遵照实施。完善由村(社区)“两委”牵头、群众代表等参加的议事协商制度,优化村级议事协商事项清单,今年以来共开展协商活动2.6万次。在村(居)务公开方面,连续17年开展村(居)务公开“民主日”活动,完成村务公开目录修订,新建、改建公开栏1350个。“三治”融合机制提升治理效能。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全面提升治理效能。严格落实村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民会议向村民代表会议授权事项,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村(居)民自治章程修订,同时将上述内容纳入村级政策汇编。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社会组织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及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连续20年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梳理小微权力6类65项,规范村级权力行使。监督制约机制保障有序。在各村(社区)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与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有效衔接机制。每半年进行村(居)“两委”干部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作为考核评价、评先树优、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今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后第一次“民主日”活动上,2.2万名村(居)“两委”干部向13.2万名村(居)民代表汇报工作,接受评议。强化日常监督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调整不胜任、不称职的村(社区)“两委”成员。扩大参与机制汇聚治理资源。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引领各类组织、各方力量跟着干。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全市登记社区志愿者151万人,占居民总数的18%。培育引导服务性、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区服务,孵化本土基层草根组织2800家,引进全省知名社会组织112家。连续3年实施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行动,累计建立151处。减负增效机制消减基层负担。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制定准入清单,明确社区依法履职事项5类15项,依法协助党委政府事项6类17项,为社区事务“瘦身”减负。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工作,建立权责清单,有效破解“社区万能章”问题。开展村(社区)“牌子多”问题集中整治,摘除各类牌子12万个。

村务公开“码上监督”新机制深受群众欢迎。

社区居民说事活动如火如荼开展。

“一窗受理 全科服务”综合服务窗口为村民办理残疾人补贴。

村务公开民主日活动现场。

2021-12-08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86730.html 1 我市创新探索社区治理“四位一体、五制运作”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