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6日
第04版:

让法律成为信仰 为理想插上翅膀

——“济宁关爱之家”网络平台法治教育主题直播成功举行

■本报通讯员 李腾飞

为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深入了解宪法、尊崇宪法,维护宪法尊严,坚定法治信仰,12月3日,在第八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由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和市公安局联合主办的“让法律成为信仰 为理想插上翅膀”法治教育主题直播活动成功举行。

本次直播由市公安局二级警务专员、市关工委副主任宋昭君和市中区公安分局四级高级警长董晓峰共同主讲。宋昭君围绕如何“敬畏信仰法律、学习掌握法律、遵守捍卫法律、善用敢用法律”,怎样坚持“法律道德同行、家庭学校共育”等内容进行了精彩讲授。他讲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第46条、第49条对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明确规定。保护青少年在法治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就是保护我们的明天。就如何减少不法侵害,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宋昭君提出几点建议:第一,要敬畏、信仰法律。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所戒惧,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在形形色色的诱惑中,不分心不浮躁,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第二,要学习、掌握法律。要抓住机遇,多侧面、多渠道学习法律,懂得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真正成为一个学法懂法好公民。第三,要遵守、捍卫法律。每个青少年都有远大抱负和美好理想,只有在法律的庇护下,这些抱负和理想才会顺利实现。第四,要善用、敢用法律。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如何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宋昭君希望广大青少年在学法用法的同时,还要坚持法律道德同行。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青少年的成长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滋养。要坚持家庭学校共育。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学校。家长与老师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董晓峰围绕五种比较常见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逆反心理、模仿心理、意气心理、报复心理、利己心理,从学习、修养、交友、网络四个维度,结合自身从警24年的经历,讲述了青少年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与法同行、健康成长。董警官用一个个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案例,告诫同学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多动脑子,遇事三思而后行,守住两个底线,一个是道德底线,一个是法律底线,这样才会是一个自由并且幸福、快乐的人。

本次直播是“济宁关爱之家”网络平台创新直播形式后的首场直播,得到了各县市区关工委、教育部门、公安机关和中小学校的热烈响应。全市广大青少年、五老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收听收看。本次讲座,既加深了学生对于宪法精神的理解和法治的探索,又契合了国家弘扬法治精神的大局,对提升学生法学素养、为国家宪法制度建设培养人才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本次法治教育直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八五”普法工作和第四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开展,在广大青少年中营造了自觉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学习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主题直播活动,增强了学法、知法、懂法、护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并决心立足实际,在学校做守纪好学生,在社会做守法好公民。

2021-12-06 ——“济宁关爱之家”网络平台法治教育主题直播成功举行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86552.html 1 让法律成为信仰 为理想插上翅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