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十四五”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基础。“一个总体判断”:“十四五”时期,总体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快速增长期。“四大重要变化”:我市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城镇化率突破60%;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四新”经济占比达到23%,高新技术产业占比39.8%,以新动能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四是城市空间从外延式扩张进入内涵化品质提升的新阶段。“五个突出优势”:产业基础坚实,综合交通优势显现,文化赋能作用凸显,水资源优势放大,国家战略机遇叠加。
“一个奋斗目标”:十四五时期,全面对标徐州、潍坊,综合实力确保全省第5位,奋力跨入全省第一方阵、争当鲁南经济圈排头兵。
“五个济宁建设”:以构筑市域“一心两廊三带”城市发展格局为重点,建设“智造济宁、文化济宁、活力济宁、美丽济宁、幸福济宁”。“一心”即济宁都市区。“两廊”即科技创新走廊、孔孟文化长廊。“三带”即大运河文化带、泗河绿色发展带、日兰高速(鲁南高铁)城镇发展带。
“八个强市突破”:一是聚力突破科教强市:以济宁创新谷为“一核”,以“一区一业一所”为“多点”,以“231”产业集群创新中心为“多线”,构建全市协同创新格局,推动综合创新能力跃居全省第一方阵。二是聚力突破先进制造业强市:以“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核心,实施“企业攀登、技改、上市、要素保障、企业家培育”五大工程,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中心、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鲁南金融服务中心等城市产业名片。三是聚力突破数字强市:建设数字经济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中心、智慧城市中心“三个智慧大脑”,打造数字产业发展引领地、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治理标杆城市。四是聚力突破文化强市:深挖传统文化“富矿”,打造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五是聚力突破现代农业强市:坚持“五大振兴”一体突进,“点、线、片、面”结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六是聚力突破交通物流强市:以兖州国际陆港、大运河物流“一点一线”为牵动,推动“水陆空铁”互通互联,打造成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城市。七是聚力突破生态强市:推进南四湖滨水“蓝心”、都市区生态“绿心”建设,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八是聚力突破健康强市:建设全省教育、医疗、康养“三大高地”,打造更有温度的“幸福济宁”。市委市政府围绕“十四五”破局,大力强化“挂图作战机制、统筹安全和发展”,研究制定了111项重要工作事项、120个重点产业项目、110个挂图作战一级项目“三个100”清单,形成了推动我市“十四五”发展的“四梁八柱”。
宣讲委员: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济宁市委秘书长 张凤菊
市政协委员,市发改委成本调查监审科科长 黄晓晖
聚焦“工业立市、制造强市”
大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发展战略,全市上下凝聚起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制造业规模稳步扩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产业高质量发展掀开新的一页。
市委市政府为什么提出来要聚焦“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大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工业是主战场,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根本。我市作为资源型转型城市,虽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煤电、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占二产的比例仍然较高。在这场大考中,济宁绝不能落伍。赢得区域竞争时不我待。实践证明,谁先转型,谁就能赢得主动;谁先抢占先机,谁就能提前进入发展快车道。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迅速行动,两次召开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的浓厚氛围。
目标已确定,号角已吹响,那么工作从何入手、怎样推进呢?要全力抓好三大工程。
大力实施“231”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即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优势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产业集群和医药产业集群。强化技术改造和内部挖潜,实施了“双千”技改工程,聚焦“三化”技改升级,用好财政奖补、基金投资、贷款贴息“三项”技改支持工具,推进高水平技术改造。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化园区承载能力,发挥济宁高新区引领作用,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优化产业布局,每个开发区明确1—2个核心产业链条,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壮大科技企业“雁阵”,加快龙头企业做强基础、引领升级,推动中小企业外引内联、拉手成链,支持初创企业专精特新、遍地开花。打造企业创新平台,按照“一区一业一所”布局建设高层次新型研发机构,面向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平台支撑和创新保障。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等专项计划,探索“揭榜挂帅”制度,举办创业大赛,实行制造业重点企业引才“配额制”,构筑创新人才“蓄水池”。
大力实施企业“攀登工程”。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大张旗鼓地支持想发展、敢争先、勇攀登的企业,导向更鲜明。成立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组建7个产业集群发展专班、7个要素保障工作组,834名干部联系服务402家重点制造业企业,402名干部脱产驻企服务,保障更有力。修订印发了《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梳理科技创新、减税降费、用地保障、财政金融、人才支持等政策措施,政策更精准。组织攀登工程企业提报困难问题,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认领,清单式管理、逐个解决,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宣讲委员:
市政协委员,济宁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节目编排中心视听评议部主任 何刚
市政协委员,市委统战部政策法规科科长 李佳
构建立体交通网
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交通兴,则经济兴;交通强,则城市强。济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交通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提出“构建立体交通网,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构想,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跨越,助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
济宁区位优势明显、立体交通加快形成、政策机遇叠加,是“公铁水空”交通运输全要素城市,多种运输方式立体成网。我市“十四五”总体发展目标:建成主城区绕城高速环线和“五纵五横”高速公路网,形成“三纵一横”高铁网,加快建设“一干双线十二支”高等级航道网,京杭运河济宁段力争实现二级通航,建成济宁港“亿吨港”和“平安、绿色、智慧、人文”四型机场,形成高品质、多层级的“公铁水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打造“五纵五横”高速公路网。在“三纵三横”的基础上,再新增两条东西向、两条南北向高速公路。东西方向有:平邑至鄄城高速(兖州至梁山),潍坊至商丘高速(潍坊至邹城、济宁、金乡、商丘)。南北方向有:济南至微山高速(济宁新机场高速),东阿至郓城高速。
打造轨道上的济宁。鲁南高铁、雄商高铁、济枣高铁先后建成,与现在的京沪高铁形成“三纵一横”高速铁路网。全市将有8个高铁站。还将规划建设济南至济宁、济宁至徐州、至商丘的高速铁路,济宁至曲阜高铁站、新机场的市域铁路,连接任城、高新、太白湖、兖州、曲阜、邹城、嘉祥的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将济宁港打造成山东对内陆和国际开放的桥头堡。内陆城市通道,往西通过公水联运、铁水联运等方式,将连接陕西、山西等煤炭生产主要城市,往南打通连接重庆、湖南、湖北、江西、江浙沪的通道。国际港口通道,开辟济宁港直达上海港和江苏太仓等国际港的货运通道,进而通达全球。建设“一干双线十二支”高等级内河航道网。
打造民用航空升级版。济宁新机场位于兖州漕河镇,服务能级全面提升,航站楼面积将是原有机场的3倍,停机位达到16个。到2025年,实现航线数量、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三个倍增”,打造我市开放发展新优势。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交通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创新推进体系、挂图作战精准发力、再接再厉持续推进,交通、住建等部门扛牢主体责任,向着“十四五”规划目标奋勇前进。未来全市“六纵六横”高速公路网互联互通,“米”字形高铁网加速形成,现代内河航运全国一流,济宁国家干线飞抵全球,交通网络相互连接配套、支撑互补,“1小时济南、2小时进京、3小时抵沪、4小时通达全国”,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梦想就会变为现实。
宣讲委员:
市政协委员,市统计局服务业科科长 周静
任城区政协常委,任城区融媒体中心播音部总监 任晓丽
高点规划 统筹城乡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城市
迈入“十四五”,市委、市政府立足济宁实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大城乡人居环境投入和建设力度,着力提升中心城区能级,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护自然,提升品质,优化生态生活空间,未来五年,城市有“面子”更有“里子”。突破南四湖滨水“蓝心”,统筹推进黄河、大运河、泗河等重点生态区域保护修复,加快微山湖、泗河源、孔子湖、太平湿地、金水湖等国家和省湿地公园建设,构建全域生态美丽河湖体系。建设都市区生态“绿心”,深入开展环城水资源净化区、采煤塌陷地治理再生水水库建设,实施“十二明珠”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新建中水库和各类湿地31平方公里,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逐步实现济宁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3公里进林带、5公里进湿地”的目标,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济宁。
尊重民意,疏堵解困,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未来五年,人民“安居”更“宜居”。实施中心城区“两环八连”快速路及连接线建设,打造城区“井”字形连续流主干道,实现主城区内环高架与高速路网的快速连通以及与城区路网的快速衔接。改造老旧小区14.14万户、棚户区1.7万套,建成公共租赁住房1040套、共有产权房500套。加强社区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动“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智慧物业”普及率达到80%,打造更加宜居的“美好社区”。解决好住宅加装电梯、停车场、充电桩、共享单车管理等“关键小事”。启动城区雨污分流改造计划,完成中心城区234条剩余道路、152.7公里的改造工程。全面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动“数字治堵”“数字治城”,构建天上、地上、地下、终端“四位一体”智能城市系统。加快构建智慧停车系统,完成80处以上智慧停车场,入网停车泊位2万个以上。
均衡发展,振兴乡村,加快美丽宜居村居建设,未来五年,乡村既增“颜值”又提“气质”。实施省市县“三级联创、梯次推进”,从“点、线、片、面”四个层面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每年新建示范村200个,45%以上的村庄建成美丽乡村;突出抓好运河文化带、泗河生态带、路域示范带;全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每年新建示范片区10个、示范乡镇20个。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生态宜居工程。梯次打造14个精致城镇、50个品质城镇。加快推进建设一批集城市功能和乡村引领为一体的中心城镇,全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济宁模式”。
宣讲委员:
市政协常委,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副主任 赵曼
任城区政协常委,枣店阁中心小学副校长 贾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