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静 本报通讯员 高峰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从百年党史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办实事、开新局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了“服务基层年”活动,面向基层、联系基层、服务基层,深入一线解忧纾困,打通了便民利民“最后一公里”,把群众关心的事办在了心坎上。
走进基层解难题暖人心
“今年,我们的办公生活环境大变样,安装了门禁系统,修缮了老旧的办公室,新建了职工餐厅,改造了天然气管道,大家伙儿在食堂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感觉单位就像家一样温暖。”鱼台港航服务中心监控平台的一名值班人员感慨道。
基层有所盼,机关立即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建立领导班子成员、机关科室“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基层机制,开通“主任信箱”,畅通沟通渠道,领导干部带头每月下基层不少于两次,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实打实帮扶。组织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真情服务联帮促”调研,深入基层站点、班组、指挥部,采取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详细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困难,列出21张“服务清单”,从精文减会、车船保障、环境改善、职称评聘、干部培养、困难职工帮扶等10个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形成了联系基层、服务基层、提升效能的长效机制。
着力为基层减负,建设了视频会议系统,常规会议同比降低20%,视频会议占比达到80%,大大节省了基层单位的时间和经费。分类梳理基层文件报表,同比压减30%。考评政策向基层一线倾斜,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人员考核优秀比例提高至25%,公平公正公开地聘任专业技术人员186名,做到了应评尽评、应聘尽聘,解决了长期以来基层职工关心关注的职称问题,打通了职称晋升渠道。在经费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最大化节约机关经费,保障基层支出,先后为15个基层服务中心维修保养了公务车船,修缮了办公生活场所,有效保障了基层正常运转。组织开展“进港口、进船厂、进船闸、进船舱”党史宣讲、“学党史、唱红歌、感党恩”合唱比赛、“中国梦 新时代 跟党走”征文比赛、职工运动会、“圆梦微心愿·点亮新希望”巾帼帮扶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激发了基层活力,港航人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走进企业真帮扶促发展
搭建服务港航企业的“连心桥”。组建港产融合发展政策工作组办公室,深入港航企业开展需求调研,先后起草了济宁市《港口建设审批技术指南》《绿色港口建设指导意见》《港口资源整合方案》《水上服务区建设指导意见》等,为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大力扶持内河集装箱运输,起草了《关于扶持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意见》,协助开通了济宁港至武汉、太仓(上海)、南京、淮安、连云港、徐州、宿迁等7条集装箱航线,今年以来水运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7万标箱,发展势头良好。
全力助推港口企业绿色发展。充分发挥中心专业性、技术力量强的优势,指导53家港口建立了污染防治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完善了13项主体责任体系。研究制定了绿色港口评价指标体系,精准指导港口对标创建,先后建设了53个港口三级智慧监管平台,完成了非道路移动机械的迭代升级,实现了喷淋智能化,配备了污水智能监测“三件套”,在全省率先运行了船舶污染物联单监管“济宁e交付”信息平台,实现了船舶污染物“电子联单”闭环流转,形成了清洁生产新常态,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大提高。同时,指导港口企业建设环保服务驿站16处,总面积2300平方米,涵盖垃圾接收、便民服务、环保宣传、信息公开、应急保障等5大功能区,为船员提供饮用水补给、燃油加注、快递收发等30余项便民服务,先后服务船员1.4万余人次,船舶三类污染物接收量同比增长30%,在京杭运河打响了“济州港湾”品牌,扩大了济宁港口企业的知名度。
着力解决造船企业技术难题。船舶建造检验科及济宁、微山、鲁桥、留庄、鱼台5个基层船检所,分别与辖区内16家船厂企业开展了“结对帮扶”,定期通报检验技术缺陷,指导船厂建立持证焊工档案,协助微山县船舶行业协会举办了2期船舶质检员培训,采用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培训质检员和一线技术骨干7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业务能力,解决了技术难题。
走进项目破瓶颈促提升
建一项工程,惠及一方百姓。2021年,3个在建港航项目专班化推进、清单式管理,对上积极争取补助资金,协调设计、监理、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全力破解设计变更、土地征迁等堵点、卡点。各级指挥长坚持“一线工作法”,深入工地,一线抓整改、抓攻坚、抓推进。湖西航道项目、“三改二”主体工程均提前一个月交工验收,建成全省第一条二级标准航道,全市二级航道占比提升15.2%,可通行2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彻底解决了大型船舶通航难的问题,主航道通航能力翻倍。
“以前,一下大雨,运河的水涨了,浮桥就收起来了,老百姓有急事也过不了河,就连两岸的路也没法走,一踩两脚泥,收庄稼的时候更难办,进不去出不来,眼看着庄稼烂地里,心疼啊!现在,桥修好了、路也铺上沥青了,大变样喽,可真是方便了我们老百姓!”高楼乡一村民感叹道。
湖西航道改造项目帮助微山县鲁桥镇鲁桥三村疏通“村村通”航道4.1公里,集中修整了渔业生产码头2座,建设混凝土地坪2000余平方米,方便了湖区村民出行。为高楼乡高楼村维修了道路,建设了绿化带、喷雾路灯等附属设施,改善了村居环境;建设扬水站4座,轴流泵装机容量165千瓦,保障了湖区农田灌溉;建设利民桥、高楼桥、小四段桥、微西桥垮运河桥梁4座,总长约4.5公里,彻底解决了高楼乡运河两岸百姓出行难题,助推了特色湖区产业发展。
“三改二”项目为微山湖周边乡村和渔政服务站疏通航道2.6公里,清淤土方1万余方,解决了渔民以及渔政船舶进出难题;为付村街道疏通河道2条、港池1座,开挖土方15万方,保障了水上安全出行;与沿线乡镇开展乡村振兴联建,筹措资金420余万元,为微山县5个服务村和2个市派第一书记村新建了文化广场7处、红白理事会场所2处,修建“户户通”“四好农村路”8000余米、生产桥涵2座,打大口井14口,铺设下水管道2200米,改造旅游渡口1处,为老百姓办了一批好事、实事、大事,改善了村居环境,促进了乡村振兴,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交口称赞。
走进船员惠民生解忧困
“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船民一时难”。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围绕“管理+服务”做文章,创新打造了质量优良、服务优质“双优船检”品牌。大力推行异地预约上门检验,今年以来,先后11次组织验船师30余人次,行程3万余公里,赴苏浙沪皖等省市开展船舶外检,检验济宁籍船舶1617艘次,为船员节省往返费用2000余万元。大力推行“容缺受理”,建立了“双优船检服务微信公众号”,通过电话、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受理检验申请。依托智慧港航服务与管理体系,建立了全市统一的营运船舶检验业务平台,推行申请受理、缺陷整改影像资料上传、政策信息发布“网上办”,让数据多走路,让船员少跑腿。大力推行外地籍转入船舶“事前沟通、提前预检”。大力推行“全年服务不打烊”,无论公休日、节假日,还是雨天、雪天,提供“随叫随到、上门检验”服务。大力推行船检回访制度,共发放《船检质量调查表》789份,开展回访262次,测评满意率达到100%。今年以来,共检验船舶6014艘次,未发生一起船员投诉事件。
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心里装着群众,立足为基层减负、为群众服务,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服务基层年”活动,把事办在基层职工和服务对象的心坎上,全面提升港航人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登船开展水上安全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