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文化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文化赋能城市创新发展?济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秉承汇聚人才、服务人才、发挥作用的工作理念,推进高层次宣传文化人才系列培养工程,打造“济宁文化名家”领航行动志愿服务品牌,为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加强“济宁文化名家”队伍建设
几年来,济宁市持续深入实施高层次宣传文化人才系列培养工程,坚持党管宣传、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点,持续深入实施济宁文化名家、济宁文化英才、济宁文化之星等高层次宣传文化人才系列培养工程,改进完善选拔培养、成果评估、激励保障、服务管理工作机制,提高工程实效。
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社局一次性制定《“济宁文化名家”培养工程实施细则》《“济宁文化英才”工程实施细则》《“济宁文化之星”工程实施细则》,配套出台《“济宁文化名家”培养工程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济宁文化英才”工程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济宁文化之星”工程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等6份制度文件,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选拔“济宁文化名家”“济宁文化英才”“济宁文化之星”各100名,为全市宣传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和人才基础。
为了解高层次宣传文化人才系列培养工程实效,推进人才工程的全面开展,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339份,全面掌握人才工程的知晓率、影响力、发挥作用等情况。2018年至今,选拔济宁文化名家两批53名、济宁文化英才两批52名、济宁文化之星一批30名。
做好齐鲁文化人才推荐工作,目前,济宁市入选齐鲁文化名家1名、齐鲁文化英才2名、齐鲁文化之星135名。其中,齐鲁文化之星入选人数居全省首位。
创新“济宁文化名家”队伍管理
创新人才项目化管理,加强宣传文化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倡导全市宣传文化人才始终牢记职责使命,把握正确方向,聚焦现实题材,感受时代脉搏,观察生活变迁,通过自己的笔触生动展示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
济宁文化名家和济宁文化英才申报课题研究方向,重点征求了市委党校、文联、文旅局等部门的意见建议,规范执行《项目资助申请表》《资助项目评审等级与资助标准》(试行)等制度,根据不同等级确定资助标准。
截至目前,两批济宁文化名家、首批济宁文化英才共申报课题78项。实行宣传文化人才动态管理,建立全市重点宣传文化人才库,入选人才及时入库,定期进行信息更新,确保应入尽入、信息准确。目前,全市已纳入重点宣传文化人才272人。
做好“济宁文化名家”培养推介
坚持开展各类培训,全面提高宣传文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深入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为总抓手,培育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能力。
创新实施宣传干部能力专项培训计划,举办了全市新闻发言人专题培训班、全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培训班等班次,分批分期加强各级宣传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促进宣传干部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升。
推荐宣传文化人才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高研班,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增进交流、增长知识,提升专业素质。把人才工作宣传纳入全市宣传工作的总体规划。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组织协调新闻媒体加强策划、突出重点,策划专题专版,加大济宁文化名家宣传推介力度。在市直新闻媒体开设“济宁文化名家”“济宁文化英才”访谈栏目。
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人才工作,构建人才大宣传工作格局。
实施“济宁文化名家”领航行动
通过《致全市宣传文化人才的一封信》,倡导宣传文化人才围绕中心开展创作研究,主动承担书写新时代的历史重任,全力提升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书画描绘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万千变化,以镜头捕捉孔孟之乡文明新风与精彩瞬间,以文字记录时代变迁、见证发展历程,创作出一批富有济宁特色、济宁风格、济宁底蕴,能够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佳作。
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发挥济宁文化名家、文化英才、文化之星的示范作用和全市文化人才特色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济宁文化名家”领航行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
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肩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依托“6+N”志愿服务分队,从“书”济宁、“写”济宁、“画”济宁、“唱”济宁、“演”济宁、“拍摄”济宁等6个方面,以及各种形式的活动,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务活动,把为民服务活动办到群众心坎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
坚持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扎实用好济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网络平台,发挥重点宣传文化人才作用,培养了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带头人,发掘培训一批文艺志愿者,大力在全社会营造宣传文化人才致力志愿服务新风尚,全力打响“济宁文化名家”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