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旭 本报通讯员 卢振芳
“武书记领着我们修路、打井、盖楼房,还给我们引来了增收致富的好项目,踏踏实实给咱们谋发展,是咱村的好书记。”在兖州区大安镇厚德山庄新村,提起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武刚,大家伙是有口皆碑。十几年来,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村庄发展和村民致富上,村“两委”凝聚力强,干群关系融洽,村庄环境整治、文明社区建设、发展集体经济等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致富不忘众乡亲,回村勇当“领路人”。厚德山庄新村位于兖州城北,紧邻铁路货运北站,交通十分便利。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容村貌落后,产业单一、空心化严重。看着每天辛苦劳作的父母亲人和乡亲们,年轻时的他就给自己立下了志向:将来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富裕的好日子。
1998年,武刚创办了鲁粮工贸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总经理,经过数年磨炼,公司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多年的商海打拼,让武刚体会到了创业不易,也让他更加牵挂家乡的父老。2003年6月,武刚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放弃在外打拼的事业,接下了镇党委的“委任状”,听着大家的心声,看着家乡的现状,初心和民意的碰撞,激荡起他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让乡亲们增收致富奔小康。
关心村民听民声,解决顽症为民生。“要想富先修路”。武刚上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村里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他带头捐款数万元,以最快的速度让村民走上了水泥路。路通了,干群的心也通了。但武刚并不满足于此,当时村民吃水都是依靠30米深的机井,一遇到干旱天气时,机井就无法正常供应村民吃水。看到这种情况,武刚召集村“两委”商议解决,利用两周的时间打了一眼100米深的吃水井以保证村民的正常生活需求。“现在衣食行都已经解决了,就剩下住了,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老百姓的需求”。2010年,武刚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发动宣传建设新农村社区,经过选址规划建设,于2011年6月份让村民搬进楼房变居民。
耐心思考出蓝图,发展产业共致富。武刚在闲暇时候喜欢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写写划划,想想最近几年村里的变化,思考着怎么让老百姓日子过得更富裕。武刚心里很明白,贫困,“贫”在产业,“困”在发展。村里耕地面积较少,如果靠传统耕种无法带领村民快速增收致富,那么就要创新发展路子,依靠招商引资来拓宽农民眼界和思路,寻找更适合村庄发展的经济模式。武刚发动村“两委”集思广益,探索转型发展的新路,经过村“两委”多次商议,一张依靠招商引资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蓝图在武刚的脑海初具雏形。
武刚利用自己曾担任商会会长的优势,带着村“两委”成员,跑企业,引资本,成功引进一批企业,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使村民不用出村就能务工就业,村民们生活有了盼头,致富奔小康的心劲儿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