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文化周末》“沿着红色足迹前行”专栏记者来到鱼台县烈士陵园。这座陵园,占地二十余亩,位于县城西4公里王庙镇古里村内,西邻济徐高速公路。陵园大门镌刻着“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忠心耿耿为党为国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楹联。进入其中,正前方是刻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
鱼台县烈士陵园是济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济宁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济宁市国防和双拥教育基地。
鱼台县是湖西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了马霄鹏、郭耕夫、聂峨亭等著名烈士,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红花黄土埋忠骨,孝贤故里留英名”。一次次惨烈战斗,一篇篇动人故事,述说着鱼台革命烈士为民族解放、为新中国诞生、为建设和保卫祖国,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事迹。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中,鱼台人民为主力部队输送了5000多子弟兵,为国捐躯、青史留名的英烈有652名。
革命英雄纪念碑两侧,坐落着两个展厅,左侧是著名烈士展厅,右侧是革命历史纪念展厅。两座展馆整体遵循“规范、全面、特色、创新”的原则,通过创意的呈现方式和艺术场景设计,把握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基本定位,借助清晰的时间体例、明确的标志提示等方式,穿插一系列重要战役、会议、英雄事迹,引导观众对历史有直观、震撼的认识。通过对全国革命历史的框架比照,将鱼台县革命历史融入其中,纵横有序、特色突出、震触人心,全面展示了发生在鱼台县的重要战斗战役、英雄史诗与革命烈士浩气长存的精神理念。
鱼台籍著名烈士马霄鹏,1903年生于今鱼台县唐马镇陈丙村,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受党组织派遣,到上海以小书商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宣传工作,并参与组织发动了上海交通大学、沪江大学学生和闸北区工人的罢课罢工活动。他在法租界的书店里工作了大约一年时间,由于行动隐蔽,一直没有引起敌人的注意,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1931年,马霄鹏回山东教育界开展党的工作。在校期间,指导王禄清等进步学生办起了《禹声报》,宣传马列主义,鼓动抗日救亡斗争,并于1934年创立学校党支部。“七七事变”后,日寇从天津向鲁北进犯,时局日益紧张,学校迁往兖州。在南迁途中,成立临时党支部,以党员和民先队员为骨干,团结广大师生,每到一处积极宣传抗日。
1937年,党组织通知马霄鹏前往延安学习,但由于革命的需要,当时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干部,马霄鹏主动提出继续留在山东坚持对敌斗争,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随后,马霄鹏被调往金乡县担任工委书记,后任县委书记,帮助当地农村成立农救会、妇救会等抗日团体,并团结当地的爱国人士,与我党合作,共同抗日。
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马霄鹏组织成立了抗日游击队。这支武装后来参加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在湖西地区开展了持久的游击战,给予敌人以有力打击。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从天津向鲁北进犯,马霄鹏分3批组织九十余名学生,去山西临汾八路军一一五师随军学校学习,为党和军队输送了一批优秀干部。
1938年1月,马霄鹏与郭耕夫等人动员和协助爱国民主人士聂峨亭,联合全县抗日武装,成立了鱼台县抗日司令部。同月,任中共金乡工委书记。1938年2月,他建起金乡县第一支抗日武装——第五战区第二游击纵队。1938年4月,马霄鹏调往鲁西南工委工作。
1938年7月起,马霄鹏历任苏鲁豫特委民运部长、宣传部长、苏鲁豫区党委宣传部长。先后在丰县欢口、吴庄、沙庄等地举办各种类型的抗日训练班,为湖西各县培养了大批干部,并主持创办了苏鲁豫区党委机关报——《团结日报》。在他的指导下,中共鱼台县领导小组、鱼台县第一个党支部和中共鱼台县委相继成立。
1939年6月,苏鲁豫区党委根据马霄鹏的建议,命令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进驻鱼台,向不思抗日、专搞磨擦的国民政府鱼台县长朱启森部发起反击,歼敌四百余人,建立起苏鲁豫边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鱼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开辟了湖边抗日根据地。
1939年秋,湖西地区发生了“肃托”事件。1939年9月14日,马霄鹏被以“托匪”头子的罪名逮捕。在审讯中,虽遭酷刑,但马霄鹏仍坚持党的原则,以坚决的态度,严肃地告诫审讯者:“你们这样做,是会冤枉好人的”,“你们要对党负责”!但继续遭到严刑拷打。1939年9月19日夜,马霄鹏牺牲在丰县于王庄的一座破庙里,时年36岁。
1941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湖西边区锄奸错误的决定》。同年冬,中共山东分局在单县辛羊庙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追认马霄鹏为革命烈士。
同样死于1939年9月湖西“肃托”事件的,还有烈士郭耕夫。当时,金嘉巨中心县委接到苏鲁豫区党委关于县委和区委以上干部到区党委“受训”的命令,郭耕夫为了保护同志,决定自己先去区党委报到,并指示其他党员干部,“不接我的通知,谁也不许去”。他到区党委机关的当天,就被当作“托匪”扣押起来。面对严刑拷打,逼供审讯,郭耕夫大义凛然,据理反驳。1939年9月26日晚,被杀害于谷亭缪家林地,时年29岁。1941年冬,中共山东分局在单县辛羊庙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追认郭耕夫为革命烈士。
聂峨亭,生于1886年,今鱼台县王鲁镇大聂村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聂峨亭作为地方贤达应邀参加济宁抗日后援会,组织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1937年底,他组织的抗日武装发展到3个中队四百余人。时值济南沦陷,国民政府鱼台县长杨启东弃城南逃,各界人士推举聂峨亭维持鱼台政局。
1938年1月,在共产党员马霄鹏、郭耕夫的协助下,鱼台县抗日司令部成立,兵力1000余人,聂峨亭任司令。1938年7月,改称为“鱼台县抗日自卫总团”,聂峨亭任团长。
侵鱼日军曾多次袭击鱼台县抗日自卫总团,1939年2月上旬,日军将聂峨亭家中财物抢劫一空,打死无辜群众2人。
1939年4月,聂峨亭毅然向县委建议,将鱼台县抗日自卫总团改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后方办事处湖边游击第四大队,聂峨亭任大队长,成为中共鱼台县委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1940年7月,聂峨亭随县党政机关撤退到丰鱼边界,坚持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3月,任湖西专署建设科科长。1942年9月,先后策动伪军中队长周长臣及其子周明智率部反正,成立鱼台县挺进大队。
1943年8月,聂峨亭任丰鱼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1944年7月,聂峨亭任鱼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5年3月,他以晋冀鱼豫边区参议员的身份,参加了在濮阳召开的边区参议会。
1945年9月,聂峨亭病逝于家中,享年59岁。聂峨亭逝世后,中共鱼台县委、县政府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湖西日报》开辟专版介绍他的革命业绩。1950年1月,聂峨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鱼台县革命历史纪念展厅,以“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五个部分,介绍了鱼台县的革命和建设历程。鱼城攻坚战、常李寨奔袭战等战斗故事的挖掘,令观者驻足赞叹。
“鱼台烈士陵园的建设,更好的弘扬了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让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接受红色教育,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先烈遗志,进一步激发全县人民干事创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鱼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田玉民表示,开园以来,鱼台县烈士陵园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学党史等主阵地教育功能。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七一和八一期间,烈士陵园及纪念馆都会有很多团体、个人前来开展祭扫活动。
在推动全县思想道德建设、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鱼台县烈士陵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