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沟——走,撇着道道转弯……”阵阵有节奏的吆喝声,穿过葱茏的田野,唤醒酣睡中的乡村。不用说,一定是村里的几位“牛把式”在给哪头小犊子学耕呢!
学耕,是老家皖西南一带对于教习牛犊子耕田劳作的一种方式,即教牛耕田犁地。中国是个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汉代就盛行“用耦犁,二牛三人”法,东汉时逐渐推广“一牛一犁”法。
铁犁的出现,所需动力之大,非人力所为,于是既能耕地又可犁田的牛,作为拉犁的主要畜力应运而生。为了牛为人用,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穿牛鼻转”,一种用竹节削成的“丁”字状器具。
《庄子·秋水篇》说:“落络马首,穿牛鼻”。虽说牛性格温顺,但要役使它也绝非易事。通常小牛犊子长到一岁半左右,就可以穿牛鼻转了。
这是一项技术活,操作者取一根粗铁针放在火上烧红,一只手托起牛头,握住牛鼻子,另只手一边为牛挠着痒痒,趁着牛眯着眼睛享受时,迅速拿起烧红的铁针,对着牛鼻子中间的部位用力穿过去,等牛反应过来,铁针的绳已牢牢栓住了鼻子,反抗也无济于事了。
取一根光滑的竹签插入孔中,再用绳子固定好,让其自然生长一段时间,待伤口完全愈合并形成孔隙,就可穿上事先准备好的牛鼻转,过程有点像小姑娘打耳孔。牛鼻转穿好了,只需从另一头系上绳子牵住,牛就会乖乖地听人使唤了。俗语所说的“让人牵着鼻子走”,大约来源如此。
学耕常要一个星期,才能把“牛技”教好,而且不能间断,免得回生而前功尽弃。最好中间不要换人,免得牛会发脾气不愿犁田。每次驯的时间要每天延长,最后要规定卸犁的时间,让牛养成早出晚归犁田的习惯。
新驯的牛,在刚开始真正犁田时,还要大声地吆喝一段时间,直到能正常独立犁田了,才算大功告成。当然,驯牛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的,必须是“牛把式”功夫了得的才能委以重任。每个村总有几个高手,教的牛个个听话好用。
驯耕也有小窍门,每次驯完收工时,都在牛脑门心抹一把烂泥,仿佛是对牛说“这辈子要和泥土分不开了啊”。有时还要将一个蔑萝将牛嘴兜住,免得牛在犁田时“逮嘴”偷吃庄稼,而养成良好的耕作习惯。
牛终归是善良忠诚的,明白自己的使命是忠于土地。
现如今,耕牛是难得一见了,更别说驯牛的场景了。耕种田地也鲜有耕牛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铁牛闹春图”了。
■粤梅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