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卢衍盛
11月5日,秋意浓浓,阳光煦暖,这是民意“5”来听逢5的日子。小区居民们习惯性地来到小区门口、物业办公室、楼下排椅等公共场所,民情书记如约而至,和他们说话拉呱,如同家人。这次民情书记重点关注居民过冬取暖的问题,尤其关注贫困户、孤寡老人和困难党员等特殊群体。
自开展民意“5”来听以来,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不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基层,全力以赴地征民意、解民忧、办实事。高考、中考之际,民情书记积极宣传、主动靠上,解决了跳广场舞和打篮球扰民的问题;小区民口围栏影响居民出行,特别是老人、学生绕行不便,民情书记积极协调交警,合理规划,打开了出口;小区绿化带暗藏了许多陈年垃圾,民情书记动员志愿者进行了彻底大扫除;小区车位紧缺,民情书记多次进行调研,积极协调各个部门,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解决方案;小区路面坑洼不平,民情书记积极协调市政、交通等部门进行修复……民情书记事无巨细,逢事必听,及时解决各类问题。有的居民反映下水管道不畅通,有的居民反映房产证问题,有的居民反映社保问题,有的居民反映就业困难问题等等,民情书记能解决的现场办公解决,不能解决的就通过平台反映给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同时,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立足本职工作,以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文化传承进社区等活动,助力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在小区楼下设置了文化宣传栏,普及文化知识,推广文明规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社区文化资源,采访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录制文化传承短片。积极协调创建小区的戏剧社团,丰富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印制传统文化彩页,入户宣传,现场讲解,成为文化传承的移动课堂。重阳节当天,邀请十几位70岁以上的老人开茶话会,嘘寒问暖、共话桑麻,为老人梳头、包水饺,其乐融融。他们还积极征集群众的“微心愿”,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
“下沉基层,畅听民意,传承文化,这是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的使命担当,更是常态化工作的应有之义,今后将继续积极解决民众的痛点、难点,密切党群关系,努力交出完美的答卷。”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负责同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