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旭 本报通讯员 王家全
“邵警官负责我们企业的安全课教育,这么多年不管刮风下雨,他没缺过一节课、没吃过我们一顿饭,他牺牲了,我很难过,一定要来送送他。” 邵广军牺牲后,在微山一家货运企业从事车辆安全工作的马传利主动前来帮助料理后事,认真、细致、有原则,是邵广军留给马传利的印象。而在追悼会上,像马传利这样主动前来吊唁的群众挤满了会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群众的认可与口碑,是对“人民警察”这个光荣名字的最好注脚。
翻开微山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欢城中队的工作日志,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就在牺牲前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邵广军先后护送3名中暑工人、1名危重病儿童赶往医院, 抓捕网上逃犯1名,而今年以来,邵广军和同事们已先后展开救助58次、成功救助群众112人。
在人民群众最需要那一刻,他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的光荣与责任,为他们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在坚守岗位牺牲的那一刻,他却没能把这份幸运延续给自己。
没留下豪言壮语、没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这位从警30年的普通民警,用忠诚、责任与担当扛起肩膀上的警徽,坚守岗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愧于“人民警察”的光荣名字。
“值完最后一班岗”
忠诚责任践行使命担当
在微山县欢城治安检查站,邵广军总是起得最早的那个人。每天清晨,沿检查站巡查一圈后,他会把同事们一一叫醒,开始一天的忙碌工作。“有邵队在,我们都不用定闹钟了,谁也别想偷懒。”这是队员们时常打趣的一句话。而在调入欢城治安检查站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他始终像是一台上满了发条的钟表般精准、有力。
作为环鲁的重要检查节点,临近鲁苏两省交界欢城治安检查站扼守微山湖二级坝交通枢纽,是多条国道、省道的交汇点,每天过往车辆动辄以千辆计数,各项任务十分繁重。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站点面临的防控任务更重,两年来,邵广军和同事们始终保持高强度工作状态,几乎全年无休。
6月18日晚间,病痛已经让邵广军的身体出现严重的异常,尽管正是盛夏,但在站点值班室里,感到浑身发冷的他裹上了一件棉衣,却还是止不住的打哆嗦。同事张健发现面色苍白的邵广军状态不佳,劝他去医院看看。“老邵,实在坚持不住就先休息一下,我看你的状态实在不好。”“就是有点不舒服,没啥大事。值完这班岗我再休息,大家都这么忙……”直到当天值班结束,邵广军才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回到宿舍。
“咱的‘闹钟’今天怎么没响啊。”6月19日清晨,同事们带着疑惑推开了宿舍的房门,这才发现了倒下的邵广军。
在欢城交警中队,邵广军是出了名的“铁打硬汉”,作为中队指导员的他不仅担负着各项工作任务,同事们家里有啥事儿,总是他来顶班;遇到突发情况,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大家伙思想上有“疙瘩”,他是疏导员;队员们家里遇到啥难事,他是帮扶员;每当有评先树优的机会,他总是谦让:“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他们更需要。”
“人民警察”的前面是“人民”。在欢城中队辖区,邵广军更是出了名的“热心人”。帮助受困司机修补轮胎、深入企业村居宣传安全知识、主动帮扶困难群众……欢城检查站的值班室里,群众们给“邵大哥”送来的锦旗堆了厚厚一摞。
在邵广军的遗物中,一盒止痛药让同事们潸然泪下。在牺牲前,邵广军就是依靠这盒止痛药强撑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几个小时,直到值完最后一班岗。
一份没完成的承诺
一位民警的粗糙与细腻
“嫂子,邵队的情况不大好,您到医院来一趟吧。”接到电话时,张艳丽的心顿时沉了下去。做为妻子,她知道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早已让丈夫的身体发出了警报。6月16日下班后,邵广军就感觉浑身无力、直冒冷汗,在她的一再要求下,邵广军才到微山县人民医院做了检查,医院当即要求邵广军到市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意识到问题有些严重的张艳丽立刻给亲戚打了电话,约好第二天一早赶到济宁市区做检查,可邵广军却不同意:“现在执勤正紧张,大家都没有休息,作为指导员,更不能带这个头。”为了安慰妻子,邵广军答应妻子,值完班马上到医院做检查。
邵广军终究没能完成这个承诺。
自从调入欢城检查站以来,邵广军的工作更加忙碌,而张艳丽也被调入公司济宁总部上班,她对邵广军更加担心:“他活的太粗糙,太不会照顾自己。”累了就躺在沙发上和衣而睡、饿了就抓把面条凑合一顿,这样的场景,张艳丽不知见过多少次。今年2月份,张艳丽主动申请从市区总公司调回微山工作,让公司领导感到颇为意外:“两个人总得有一个顾家的,他不能放松自己的工作,只能是我来付出了。”回到微山后的张艳丽顿时觉得心里安稳了一些,两个女儿的学习成绩都不错,自己也能边照顾家庭边工作,一家人的平淡幸福就在眼前了,邵广军的离世无异于晴天霹雳。
在张艳丽看来,生活中的邵广军是个沉默而细腻的爱人:“他平时的话不多,显得有些闷,很多事都是放在心里,只会用默默的用行动来表达。”身为一名警察,免不了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只要看到邵广军的制服上有污渍破损、身上带伤,张艳丽就知道他今天肯定“又碰上事儿了”。“我理解支持你的工作,但是你也得注意点,天天弄弄的一身伤,我也担心不是……”“我以后注意,注意……”面对妻子的关心,邵广军总是满口答应,但他“注意”的方式却让张艳丽有些哭笑不得:为了不再让妻子担心,邵广军竟然偷偷学起了针线活,自己缝补破损的衣服。“其实他每次缝衣服我都知道,他还是有点粗糙,从来都没把针线放回原来的位置。”
在邵广军生前居住的卧室里,几件警服依然齐整的摆放在衣柜里,只是那位曾经偷偷缝补它们的民警,再也无法拿起针线了。
“警察”情节三代不变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今年9月,邵广军的大女儿邵晓瑜以优异成绩考入广西民族大学,攻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邵晓瑜说,之所以选择这个有些冷门与小众的专业,正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我报考的专业跟咱们公安系统的信息管理工作对口,父亲说,我们家两代人都是警察,他也希望我能把这身警服传承下去。”在邵晓瑜看来,父亲总是忙碌的,平时的话也不多,可在他们的四口之家里,父亲却是一座始终耸立的精神灯塔。
在邵广军的书桌上,摆放着《毛泽东选集》《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杨靖宇》《为革命献出最后一滴血》等几本红色典籍,这是父亲留给邵广军的精神财富和人生引领。邵广军的父亲邵传祥曾任微山县交通监理站站长, 在一次因公出差时突发脑梗殉职。父亲的人生经历深刻影响了邵广军,也在他心里注入了挥之不去的“警察”情节。
几十年的时光早已让书页泛黄,但每一本都被精心呵护,没有一页折角。在邵晓瑜的记忆中,父亲总是给自己和妹妹讲起革命年代的英雄故事,激励她们勇于面对困难。高考时,邵晓瑜发挥失常,心灰意冷之际,是父亲的鼓励和支持给了她前进的动力,让她在大学期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状态。报考研究生前夕,邵广军和邵晓瑜促膝长谈,说起父亲的牺牲、自己的从警经历,那一天,女儿才感觉真正读懂了父亲:“这是他心里最坚定的信念,如今这份信念寄托在了我的身上。”
邵广军的心里应该有很多遗憾:大女儿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已经在路上,他还没有来的及看一眼;小女儿订好了蛋糕,和他约好一起过父亲节……在邵广军家客厅的墙面上,画着这样一副画:粉笔勾勒的简单线条下,是一家四口幸福相拥的场景,画面的左上角,是邵广军小女儿幼稚的笔迹:“我的爸爸是警察,他保护了人民”。
邵广军牺牲后,先后被济宁市政府追授济宁市政法队伍最美政法干警称号,被微山县委追授微山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记者手记:“平凡”铸就“伟大”
芡实,这种广泛生长在微山湖畔的植物,叶不美、花不艳,却结出了有着“湖中人参”美誉的果实。平凡的外表下,孕育着美好珍贵的内核,邵广军的故事,不止一次让人联想起这种朴实无华的植物。用责任与坚持写就的平凡,同样构筑成使命与担当的伟大,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更加需要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