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粲 本报通讯员 赵青
总有一些瞬间,在时间的河床上定格为永恒;
总有一些光芒,在发展的道路上标注出方向。
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大运河“黄金水道”优势,高质量推动港航物流产业发展,根据统计部门最新数据,今年1至9月份,我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440万吨,同比增长27.2%,成功超过威海、潍坊、滨州等沿海城市大港,位居全省第5位,成为全省吞吐量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
做优规划
2019年12月市委市政府战略统领
济宁,因运河而兴,凭煤炭而盛。
济宁作为水运资源大市,通航里程约1100公里,约占山东省内河航道里程的70%,南四湖沿岸分布着港口企业53家,拥有水运企业157家。济宁又是一座传统的煤炭资源城市、制造业大市,是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亟需新旧动能转换破解能源依赖消耗、城乡环境污染的困境,纵贯济宁的大运河成为了推动济宁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
2019年12月,市委、市政府从城市长远发展、水环境环保、运河文化传承、物流产业发展等角度出发,作出了“以济宁能源为主体,以梁山港为龙头,组建济宁港航发展集团,整合全市港航资源,全力打造北方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国际视野、开放思维、创新举措,建设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现代化大港口,扛起“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的历史重任,畅通标准化运输大通道,推动港产城发展大融合,全面打开济宁通江达海、连接全国、通向世界的大格局,拉开了济宁港航产业大发展的序幕。
做实基础
2020年5月组建济宁港航聚力引擎
济宁港是全国28个主枢纽港之一,全市港航资源丰富,大大小小的港口企业50余家,但多数港口仅以货物装卸为主营业务,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同质化竞争严重,南四湖周边港口“小散乱低”,规模小、分布散、布局乱、效益差,港口间功能定位重合,缺乏总体的规划和协调。加快全市港口资源集约整合,提升港口品质和经营效益,走集约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2020年5月,在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济宁港航发展集团挂牌成立。市国资系统上下同心、齐心协力,站在全市发展大局谋划,将港航产业资源转变为发展优势,瞄准京杭运河港航运营标准化先行者、内河联运集装化示范者、智慧物流绿色化创新者、港产城协同发展推动者的目标定位,坚持“北部联接一带一路延伸、本部区域整合集聚提升、南部融合长三角生态拓展”3大市场经营理念,打造“梁山铁水联运物流园区、任城区临港物流园区、邹城临港产业园、微山临港工业园”4大联运枢纽,依托智慧港航管理、智慧物流服务、打造商品交易3大平台,协同推进港口运营、船舶运输、港航建设、船舶与集装箱制造、综合物流、金融服务、大宗商品贸易与信息服务等8大业务板块,全力构建“智慧港航+”协同发展生态圈,为济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做活资源
今年4月梁山港通航夯实支撑
济宁能源发展集团作为市属骨干龙头企业,早在2015年就抢占瓦日铁路和京杭运河交汇点战略位置,投资建设了“国内一流、智慧绿色、安全高效”的梁山港,项目总概算投资68亿元,一期工程包括9.18公里的铁路专用线,17.5公里航道疏浚,8个2000吨级泊位和占地206亩的中国最大的钢结构储煤棚,具备了2000万吨年货物吞吐能力。
今年4月,市国资委、济宁能源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梁山港多式联运项目一期工程正式通航,形成“公铁水”多式联运格局,将京杭运河通航里程向北延伸了17.5km,成为鲁西南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和大宗货物集散中心,梁山港先后被确定为“山东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山东省应急储备煤基地”“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被列入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全国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梁山港公铁水多式联运的独特优势,将京杭运河和瓦日铁路联通,构建了一条横穿东西、纵贯南北的T字型物流运输大通道,上承“晋陕蒙”能源基地,下达“苏浙沪”和长江经济带,打开济宁“通江达海、连接全国、通向世界”的新通道,成为济宁乃至全省的内河港口重要支撑。
做强港口
今年8月港产融合项目蝶变赋能
拥有了港航经济,就开启了地方发展的活力之源。港航产业的探索实践,让济宁这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城市有了崛起的新增长极——打造内河港口产业集聚区。
今年8月,市委召开了龙拱港产业园专题汇报会,市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出席会议,听取了济宁港航集团龙拱港港产城联动发展和新能源船舶建造基地项目有关情况汇报,研究谋划全力推动我市港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会议确定成立由市委领导牵头港产融合发展工作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市国资委,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龙拱港集装箱多式联运、济宁火车西站扩容升级和铁路专用线建设、安居煤矿转型升级有机融合,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目前,工作专班运作高效,项目推进有序,规划建设的龙拱港集装箱产业园区,将在新增集装箱泊位后,再度大幅提升货物吞吐能力,同步升级改造的火车西站、安居煤矿,培育发展的临港产业园、物流园、工业园,将逐步形成运河沿线港产城生态融合发展新高地。
做大产业
今年10月运营集装箱航线通达提升
实体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水运成本低,将能够极大地降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物流成本。
今年10月,一艘满载货物的济宁能源港航集团“润扬7777”轮,往返于济宁港与武汉港之间,标志着“济宁港—武汉港”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试运营,该航线跨越了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五省,极大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节约了中转运输时间,为大宗物资运输提供了更经济、更便捷的水路运输方案,打开了济宁通江达海、联通全国的对外开放新通道。
目前,市国资系统已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上下游办事处5个,积极寻找、对接实体经济上下游企业,先后承接了河北邯钢集团、聊城信发铝电、东宏管业、西王钢铁等大宗货物物流运输,拓展钢材、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多元化、高附加值商品贸易,开通内河运输航线12条,联通了河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的部分中心城市和产业园区,有效推动产业聚集和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储备客户订单超4000万吨,实现了京杭大运河与长江流域进一步深度合作、畅通畅联。
时间是最客观的记录者,成果是最有力的启示书。波光涟漪运河畔,济宁港城正扬帆,“以港兴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城市新画卷正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