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法官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用追求极致的敬业精神,守护初心使命;他长期扎根基层法庭,近三年来共审结案件2300余件,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办案能手、优秀法官,2016、2018、2019年度获任城区区委、区政府嘉奖,并被市中级法院记个人三等功,2021年被评为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他就是任城区法院太白湖诉讼服务站负责人仝义杰。
释法明理 用“四心”促进社会和谐
提到多年的办案心得,仝义杰总结了“四个心”:对待当事人要热心,一个笑脸、一杯水能消除当事人的抵触心理,化解矛盾;听当事人陈述要耐心,听完之后再做出适当的引导;对法律的追求要有恒心,保证每一起案件审判、调解的公正;对当事人要有责任心,积极进行判后答疑,推进案件执行,争取案结事了。
原告褚某泽驾驶小型轿车,与案外人王某锋(被告之父)驾驶的电动四轮车相撞,致使王某锋抢救无效死亡。该案经交警部门认定为双方同等责任。在交警调解下,原告向被告垫付丧葬费4万余元,后由原告车辆的保险公司对丧葬费等费用进行了赔偿。原告要求被告返还垫付丧葬费,被告拒绝返还。庭审过程中,双方各不相让,矛盾激化。此时,仝义杰感到如果简单依法宣判,将会使矛盾更加激化。闭庭后,他安抚双方情绪,并分别沟通,耐心地做工作。经多次疏导,当事人及家属为法官的耐心所感动,最终各自让步,达成协议:被告自愿返还原告2.5万元。正由于仝义杰十分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调解工作,化解了当事人心结,有效定分止争。
仝义杰告诉记者,“为避免异地当事人长途往返应诉,我们还探索应用微信调解法。经当事人同意后,采用派出所核实、提交身份证照片等方式,确认手机微信为当事人使用。法官采用微信沟通调解的方式进行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将调解协议通过微信送达,减少了当事人奔波诉累,提升了审判效率。”
近三年来,仝义杰团队共调撤结案751件,调撤率为40.78%。多年的工作实践,他注重在调解中找准矛盾症结点、法律盲区点、情感感化点和问题落脚点,努力让当事人主动履行义务,扩大调解的法律效果。
扎根基层 用真情做好审判工作
为了真正了解基层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仝义杰和当地党委政府、人大代表、辖区村干群众聊了个遍,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审判作风,沉下身子接地气,做到工作便民、司法利民、作风亲民。在许庄法庭工作近20年,长期和农村老百姓打交道,他总结出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对来访群众,要热情接待,耐心解答,把土言土语融入释法明理当中,让每一个当事人口服心服。农忙时节仝义杰就携卷下乡,走村入户,到当事人家中调解、到田间地头做工作,想方设法化解矛盾,平息纠纷。当地群众风趣地说,“以往打官司老往法庭跑,现在法官在村里转,诉讼可太方便了。”
以站为家 用勤奋积累自身素养
“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法官也怕被时代淘汰。”为此,仝义杰强化政治学习,积极参加读书班、警示教育、廉政教育和党支部各项活动,筑牢政治忠诚。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看案例、学法典,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审查材料、答疑解惑、诉前调解、开庭、判后答疑……这是仝义杰每天都要面对的工作,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高,“白天迎来送往,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写判决只能留到晚上或周末来加班”,凭借这股子勤奋, 近三年,虽然仝义杰几乎每天开庭审理案件3件以上,但全部做到当天庭审案件,第二天就能制作完毕裁判文书,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案。2020年共结案1541件,结案率为97.4%,平均办案天数20.4天。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工作平凡也艰苦,让百姓生活更和美,让一方土地更和谐,我的存在就有了价值,”仝义杰说。
记者 曹梦溪 通讯员 袁鹏 张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