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中学的时候吧,读谌容小说《人到中年》,中年的疲惫和艰难就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现在自己也早已进入中年,工作、家庭、孩子等等,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年的疲惫,但除此之外,关于中年的话题还有很多。
人们都说,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到了中年,我觉得可以回顾一下这个当初的“梦想”了,有多少人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有多少人还能以欣赏的眼光,看一看镜中的自己?当然了,“喜欢的样子”因人而异,这个问题也不好一概而论。
人到中年,懂得了更多的世故,把握了更多的安身立命之道,处事更圆滑了,有能力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更多的东西,求取更多的回报。但在这些能力增长的同时,毫无疑问地也丢失了很多东西,放弃了很多东西。
人到中年,为人还有所执持,有所讲究的,似乎已不多见,更多的是每天为一些现实的利害得失盘算纠结。“兀兀以穷年”,将一顶乌发,换成了一脑门的生意经, 一门心思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早已将年轻时“喜欢的样子”置之脑后了。
前两年出现了网络新词“油腻中年”“油腻大叔”,我觉得比较形象地概括了中年人的特点。油腻,想想就令人感觉不爽,惹人生厌。网络上多就外形而论,说什么“将军肚”“秃顶”等等,这些当然对一个中年人的形象不利,但我觉得“油腻”的精髓并不在此,更多的表现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
“油腻大叔”的突出表现,在于张嘴就是那套“油腻”的“生意经”,只关注谈论和现实利益相关的话题,炫耀兜售自己的所谓“成功之道”。
还有一种变相的“生意经”,那就是逢人必谈“学术”,什么“学术”火就谈什么,谈老子,谈庄子,谈王阳明,谈曾国藩,似乎对这些人的思想都了然于胸,侃侃而谈。听来听去,中年大叔谈的内容和这些人并没有几毛钱的关系,只不过从对这些人的一点皮毛中发现了“生意”,所谈的还是一笔账目,一套“生意经”。
人,生来就应该是真诚的,要不怎么有“赤子之心”呢。但随着人的成长,融入了社会上的“大染缸”,赤诚之心慢慢就被蒙住。到了中年,“真诚”就成了一种稀缺的品质,云山雾罩、瞒天过海的话里面,往往找不到一点本色的东西。你想感受一下对方的心,对不起,“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虚伪成性,怕是最令人生厌的一种人品了。青年人达到这个“境界”的还不多,中年人如果缺乏自诫,倒是容易成为一个虚伪成性而又不自觉的人。把人性中最后的一点真诚泯去,靠一张假面,一张巧嘴,招摇于世间,是人生的成功呢,还是人性的悲哀?
每读东坡诗词,不管这些诗词写于哪个年龄阶段,总能让人感受到一颗赤诚之心,一种清旷之气,令人神清气爽,超然脱俗。
“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人到中年,也无须满身油腻。读读苏子吧,携几许清气,一份天真。
《人到中年》 谌容 著 花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