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泗水讯(通讯员 赵士超)9月30日,高峪镇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2021年高峪镇广场舞大赛正在紧张有序进行,精彩纷呈的表演不时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兴峪村的杨丽从头到尾观看了比赛,她说:“今年文化广场修起来之后,路边摊没有了,交通顺畅了,俺们平时跳舞活动也有地方了。”
近年来,高峪镇以推动乡村振兴为总抓手,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大力实施各项惠民工程,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完善配套设施,优化交通环境。高峪镇地处泗水县北部,与新泰市接壤,星吴公路、尧王线在驻地高峪村相会,交通便利、运输车辆往来奔赴,也带来了较大安全隐患。今年以来,高峪镇着力优化驻地道路交通环境,解决驻地拥堵问题及安全隐患的同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居民生活更加安全便利舒畅。新建文化广场2处,取缔镇驻地三岔路口路西马路市场,硬化地面并安装健身器材,配套开工建设规范化集贸市场1处。拓宽镇驻地星吴路三岔路口至高峪桥沥青路面,并修复疏通道路两侧明渠,建设地下排水管道,解决多年来排水不畅问题。不断完善镇驻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镇驻地绿化补植2公里,安装路灯50盏,安装尧王线镇驻地路段交通道路隔离栏,规范镇驻地道路交通行车秩序,驻地面貌、安全系数不断提升。新建党建广场一处,定期在广场举行以红色电影展播、红歌赛、红色宣讲、广场舞等为内容的红色系列活动,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向精品化和特色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筑强基层堡垒,激发基层活力。为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场所在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便民利民服务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去年,高峪镇镇村两级筹集资金320万元新建扩建崔家庄村、西头村等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6处。在示范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中,设立了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党员活动室、图书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及“志愿+诚信”积分超市等功能场所,组织党员、村民开展各项活动。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破解“重建轻管”弊端,真正把村级活动场所变成了党员的“议事堂”、 村民的“聚心厅”。2021年—2023年,高峪镇继续把村级场所改造升级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统筹各方资源夯实基层阵地,届时将完成全镇2/3以上的村场所规范化提升。
坚持党建引领,趟开发展新路。高峪镇把“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确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主要路径,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实现村强民富。2019年,西丑村成立泗水县第一个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居信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变股权,实行全程一体化托管,实现了村民和村集体的双增收,2020年入股村民在每亩800元的保底收入的基础上,每亩还可分红90元。目前,高峪镇结合村庄产业类型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8个,其中经营型合作社19家、服务型合作社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8家,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
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村级“微治理”。通过村“两委”换届,高峪镇选出了一批群众公认度高、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实现了“村两委”成员年龄、学历双优化。坚持村干部“引导+培训”并重,通过集中培训、派驻锻炼等,提高村干部管理村级事务的本领。推行三级党建网格,全镇共建立一级党建网格27个,二级党建网格113个,三级党建网格209个,自成立以来共收集、化解群众意见建议43条。深化民意“5”来听行动,择优选派包村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基层群众的痛点、难点、热点,搭建沟通干群桥梁,建立快速解决机制,完善基层难题解决流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问题不遗留、矛盾不推诿”。
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水平。发挥双创园集群效应,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加工型、服务型企业入驻,增加劳动力就业。建设总面积15500平方米的双创园区3处,成功招引泗水县凯润玩具有限公司入驻,吸纳周边200余人务工。为促进脱贫致富,帮扶责任人对所帮扶的贫困户逐户逐人进行情况了解,实行点对点就业帮扶。同时,结合县人社部门的就业信息,广泛进行宣传,使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外出务工的人员,能够找到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对无意愿外出的人员,与镇企业、产业扶贫项目基地进行对接,可以优先进场务工,实现增收。组织农村人才培训班,广泛宣传回乡创业就业政策,积极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大力营造乡土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提升群众素养,树立文明新风。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走深走实。积极探索农村“志愿+诚信”积分管理制,高标准完成12个示范村“积分超市”建设,将文明家庭创建、人居环境卫生整治、践行移风易俗等项目融入评价体系,通过积分兑换奖品的方式,让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了蓬勃的精神动能。开展“送戏下乡”61场,全力保障文化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定期组织开展“乡村儒学讲堂”授课活动,开展“五讲六进”百姓宣讲活动200余场,实施理论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各村文化广场及百姓大舞台建设标准,为群众的文体生活提供便利。进一步规范农家书屋建设,不断充实各村农家书屋存书数量,对各村书籍进行科学分类并登记造册,组织开展各类阅读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移风易俗宣传力度,第一时间组织各村完成了红白理事会换届选举工作,不断增强居民对“红白理事会”的认同感,营造革除陋习、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