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汶上县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法治建设的部署要求,扛牢政治责任,提高法治能力,坚持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汶上、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县法治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四加强四提升”行政执法监督改革获评全省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县司法局荣获全国人民调解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县公安局荣获全省人民满意政法单位。
把党的领导贯穿法治建设各方面全过程,深入推进依法决策、依法执政。县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政法机关依法履职,将法治建设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三重”工作和综合考核体系,构建“三述法+两督察”模式,推动法治建设与全县大局同频共振。作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坚持以上率下,带头学法用法,带头尊法守法,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充分发挥13名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的智囊作用,不断提高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水平。
着力加强县乡村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法治能力、服务能力。一是打造过硬政法队伍。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提升政法系统纪律作风和素质能力,涌现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林娜、全国检察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优秀个人邵华、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吴德静等一批先进典型。二是推进执法力量下沉。针对镇街执法力量薄弱、办案能力不强等短板,采取县直执法部门派驻、镇街调配充实“两结合”的方式,15处镇街全部成立了“办队合一”的综合执法队伍,强化镇街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推动镇街赋权增能。三是完善法律服务队伍。整合民情书记、包村干部、警务助理、法律志愿者和“五老”等队伍,建立人民调解室495个,配备调解员1812名,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法律服务。
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持续深化法治改革、法治创新。坚持以示范创建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执法规范化、信息化水平。认真落实“三张清单”制度,编制权力事项4356项、责任事项13420项,公布县级行政执法主体55个,纳入省平台执法人员1691人,制定了《依法行政流程图》,晒出权责清单,细化裁量标准,使行政执法监督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抢抓省市移动执法APP应用试点县机遇,探索“网上办案+移动执法”新模式,实现了执法信息网上公示、执法过程网上记录、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智慧城镇成效初显,“雪亮工程”扩面提标,在全市率先实施了社区矫正“队建制+矩阵式”管理模式,“智安社区、百姓警校”做法在全省推广。
用法治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打造良好法治环境、营商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汶上县树立用户思维、客户理念,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流程再造,深化简政放权、降本减负,实现“零跑腿”事项105项、“无证明”办理70项,有效解决了困扰企业和群众的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问题。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创新“无申请”办理,开展“送政策上门”,建立中小企业法律服务团和服装行业、蔬菜协会、金融、知识产权4个领域调委会,提升了涉企法律服务能力。实行柔性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探索制定“不罚清单”“轻罚清单”,努力做到“随叫随到、无事不扰”,让企业感受到“执法有精度、服务有温度”。
发挥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引导群众办事依法、自觉守法。把群众满意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民意“5”来听、O2O服务、12345政务热线等渠道,广泛收集群众诉求,深化多网融合,打造全科网格,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深入开展“三零”镇村创建,拓展“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功能,全县零发案、零上访、零事故村(社区)分别达到93.2%、95%、100%,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达到182个,郭楼古城、义桥唐庄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开设《法润中都》电视专栏、“法治中都”官方账号,建设法德公园、法治长廊等普法阵地,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