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平伟
王春,一位退休老党员,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为党宣讲到老,先后开展爱党爱国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00余场,被泗水山区的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城里老师”。近期,他的名字被列入山东省“本色家园”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工作表现突出的离退休干部党员名单。
老党员新作为,甘当儒学文化宣讲者
2013年春,王春积极响应县老年大学倡导,加入乡村儒学讲堂志愿者讲师团,接受了中国社科院赵法生研究员、山东大学颜炳罡教授等名师培训,从此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干部义工团讲师。
为方便上山下乡开展宣讲工作,王春已近花甲之年又考取机动车驾驶证,自费购买了一台小汽车,常年奔波在泗水县南部的圣水峪镇、泗张镇,北部的柘沟镇、中册镇、华村镇等地。他先后为村民讲授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论语》等10余部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共计五百余课时,惠及街道乡村的听众近三万人;参与编写《孔子和他的仁义礼智信》《八德》等5部儒学教材,深受各地听众的喜爱。
春风化雨润心田,重启圣地儒韵民风
圣水峪镇小城子村地处偏远,距离主城区近20公里,人均耕地不足四分,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剩下多为老人及儿童。王春以及他的讲师团队通过深入实地实情调查、研究,探索出以小城子村乡村儒学讲堂为平台,组织留守老人互帮互助解决临时性、突发性困难的新路径。譬如在2017年秋收时节,陈本京老人脑梗后遗症发作一时无法下地,农田出现了荒废。粮食是庄稼人的命根子,王春听到消息后,马上动身来到村里,把这一期儒学讲堂设在陈本京老人的花生地里,为大家上一堂实践课。在王春的带领下,这群年过半百的特殊“师生”冒着炎热苦干劳作一天,圆满地完成花生采收任务,并装车送回老人家中安置好。“真的太感谢你们,我都不知道拿什么去回报你们。”病床上的陈本京激动地留下了泪水。
爱是相互传递的,小城子村的乡亲们每周六上课之前,总是会提前到教室打扫卫生。“课堂是王老师的,也是大家的,我们来听课,就要让王老师教得舒心,我们听得也认真。”一位村民笑呵呵地说道。
上连政策下接地气,奏响乡村宣讲最强音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王春又带头组建老干部红色宣讲队,将乡村儒学讲堂教学阵地有效链接到党史国史宣讲活动,坚持用“百姓情怀”宣讲“党史知识”。
王春手写讲课稿、精心制作PPT,用乡音土话、结合本土红色资源,生动演绎党史故事,让老百姓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宣讲内容既有调动现场气氛的红歌大合唱,又有让群众积极参与的党史有奖知识问答,让党史知识走到群众身边、让党的声音传到群众耳边,让革命精神走进群众心里。“最近王春老师给我们讲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故事,特别是咱共产党在上海开会那时候,可真是够危险的。”小城子村村民李大娘说道。
时至今日,小城子儒学讲堂的听众仍在不断增加,容纳70人的教室每次都能坐得满满当当,甚至不少邻村的老百姓都自带马扎来听王春讲课。
余热生辉践初心,情意融融暖乡梓
每次儒学讲堂开课时,王春常常自费购买肉、面、油等物资,与老人们围坐一起剁肉馅儿、和面、包饺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心贴心如同一家人。
王春时刻把乡亲们的事放心上,春天为多位孤寡老人帮助播种粮食;秋天为空巢老人收割庄稼;冬天给5位病残老人送上棉大衣、鞋帽、牛奶等物品,让他们温暖过冬。这些善举感动着乡亲们,影响着乡亲们,在无形中让小城子村变成一座有爱、有温度的美丽山村。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名党员一个故事。王春在乡村儒学的道路上执着地奉献着余热,正像他说:“现在的农村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吃’不成问题了,缺的就是‘精神食粮’。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把余热奉献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