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山进 本报通讯员 君来 新亮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长期奋斗在医护一线,护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是健康守护者——医师。在“8·19”医师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山东省戴庄医院,零距离探访这个特殊行业的医务人员,深入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其他综合医院的医师不同,他们承受着更多压力和别样经历。面对精神疾病患者,他们不仅“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他们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
精神一科 魏辰
魏辰作为入职14年的精神科医师,内心感慨最多的就是与患者和家属打交道。因为患者认知不健全,导致医患之间的沟通难上加难,“你说一,患者答二”,两者完全不在一个轨道上,沟通往往比治疗更难。一般精神疾病的患者大都情绪焦虑、躁狂、抑郁、冲动,中间沟通、交流更加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语言稍有不慎,可能刺激到他们,出现负面效果。面对这样的患者,只有耐着性子,循循善诱,亦步亦趋,才能获得医师想要的信息,才能为其“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让其病情稳定,身体康复,回归家庭,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医者初心。从刚开始接触工作的不适应、到适应、再到热爱,期间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目前,魏辰在精神科封闭病房工作,面对的都是双向情感障碍和重型精神障碍患者患者,虽然一天工作下来身心俱疲,但是看到患者在康复中洋溢的笑脸,内心充分自豪和喜悦。
奉献对于他和他的同事来说,早已内化为一种默默付出的行动:用青春唱响别样的美丽乐章,用付出践行医师的最初誓言。
精神三科 杨真真
一个入职“七年之痒”的青年医师,朝气蓬勃,活力无限。在这七年工作中,杨真真用无限耐心和爱心,感动着患者,感动着自己,让她在工作体会到荣耀和自豪。杨真真所在的病房是封闭病房,刚开始她的内心多少充满畏葸和恐惧,但是随着工作的开展,慢慢变得释然。她的内心始终坚定一点:选择了,就要走下去,或许前面的路更开阔,更宽广。
工作中,杨真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用耐心和患者沟通,用爱心和患者交流,用真诚交换真诚,用付出赢得认可。她说这些精神疾病的患者,他们内心比任何人更需要沟通和交流。他们不但需要认同,他们更需要关怀和温暖。
杨真真记得有一次查房时,正和一名患者交流,另一位同事负责的患者过来向她不停地诉说要出院,杨真真说了声查完房看看情况再说,继续和刚开始的患者交流。这时,那个向她诉说出院的患者变得不耐烦起来,突然从背后向她袭来,一记重拳砸在后脑上,幸亏赶来的同事和现场的患者及时制止,她才未受到进一步伤害。后来,她负责的一些患者怕她受到伤害,就紧紧跟在她身后说:杨大夫,别怕,我们保护你。就这样一句质朴的话语,让心存委屈的她热泪盈眶。
所以,杨真真在工作中,让她充满无限热爱的动力就是患者的理解、认可和肯定。患者的信任和认可就是对她从医最好的褒奖。
精神四科 李宁
心理病房收治一些轻型抑郁、焦虑、失眠和躯体化障碍患者。对于从事心理病房管理的青年医师李宁来说,沟通就是打开患者疾病大门的一把钥匙。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治疗这些疾病患者的开始,如何与患者沟通和交流,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在治疗中会事半功倍。在与沟通和交流中,耐心、细心、爱心更是一个都不能少,不仅“心心俱到”,而且还得注意方式、方法。谈起工作,李宁颇有心得。
自从2013年入职以来,李宁一直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是患者让她变得更成熟,是信念让她变得更从容,是工作让她变得更淡定。从心慌手乱的初诊,到得心应手的日常,工作中的点滴改变都与她坚守医者初心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心理医师,倾听是她与患沟通和交流的法宝。唯有让患者畅所欲言,才能从患者的话语里抽丝剥茧寻找病源,因病施治,早日康复。
心理疾病患者在治疗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医患之间信任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是医师治疗患者的最有效途径。要想赢得心理疾病患者的信任,只有用真心换真心,用温情换真情。这就是医师李宁的“秘笈”。
酒依赖科 穆迪
酒依赖科主要面向社会收治酒瘾导致的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大多以成年人为主,而且男性居多。很多酒依赖患者,存在识别难,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影响,认识不到是疾病,所以很多酒依赖患者抗拒治疗,对医师治疗也不积极配合。
酒依赖是近几年才被作为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方面的疾病所认可。由于双方面的依赖,导致酒依赖患者无法正常有序地生活和工作,不得不被动和主动接受治疗。
青年医师穆迪谈起她的工作头头是道,虽然年轻,但是从她的治疗理念和案例分享可以看出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目前,酒依赖科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大都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相结合的形式为患者戒除酒瘾。大家都知道有酒瘾的人,易怒、易冲动,有时还会有伤害他人的倾向。所以医生在与这部分人打交道时,就需要和其他医师不同的方式和办法。不愿交流和抗拒治疗是酒依赖患者的直接表现。如何与酒依赖患者打交道,就需要设身处地地从酒依赖患者的角度出发,需要耐心引导和细心交流,让他们不能产生不适的感觉,否则医师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就会前功尽弃,适得其反,更谈不上后期的治疗了。
细心和耐心是与酒依赖患者沟通的最好方式,药物能解决一时的酒依赖,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酒依赖,就需要挖掘酒依赖患者根源。只有这样,标本兼治,才能真正让酒依赖患者回归工作,回归生活。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 尚鲁宁
尚鲁宁,2012年入职,从事儿少心理疾病治疗工作近十年。多年的诊治工作经验告诉他,在孩子心理疾病治疗中,配合治疗的前提,离不开沟通和交流。孩子处在身心发育不成熟期,再加上孩子的心理敏感特质,在治疗过程中,和孩子打交道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手段。
尚鲁宁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位儿少心理疾病治疗师,同时也孩子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看到身患心理疾病的儿童青少年遭受心理疾病的折磨,心里很不是滋味。开心快乐,笑容满面,健康成长,本应属于天真烂漫的他们,却因心理疾病痛苦不堪。焦虑、抑郁、躁狂、厌学、社交障碍等心理疾病无情地摧残这些阳光下的花朵,无不让人心疼。所以尚鲁宁在工作中,从来都是面带微笑,心怀满满温情,用爱心浇灌这些枯萎的花朵,让他们重新焕发生机,肆意绽放。
看到每个康复的孩子露出的灿烂笑容是他最开心的事。孩子的笑是天真无邪的。每当想到这些,自己工作的苦和累,便如云随风,一扫而去。
曾经有一位即将步入高考的学子,因学习压力大,导致抑郁,厌学,并伴有自杀倾向。尚鲁宁接诊时,无比痛心。后来,经过他的精心治疗,采取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很快得以康复,顺利参加高考,并考取了理想的学校,孩子的家长对他感激不已。谈起这些治疗中的成功案例,记者能感受到他的工作给他带来的自豪。
老年医学科 王中刚
王中刚,2008 年硕士毕业后来到山东省戴庄医院工作,目前为老年医学科副主任,精神医学在读博士。
参加工作10多年来,曾在封闭式病区、开放式病区、心理科病区、医学观察病区等科室工作,经过他治疗康复的患者无不竖起大拇指。
王中刚,平易近人,医术精湛,曾于2017年被公派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做访问学者,学习老年心理卫生方面的诊疗技术。在王中刚的医疗生涯中,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地倾听患者的诉说和心声。
老年医学科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大多是患有抑郁症和各种焦虑症的患者,而且常常伴有健忘、失眠、食欲差等特点。在对这些老年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问诊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认真倾听的态度。这些老年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往往不是来自躯体疾病的痛苦,而是来自心理和精神的折磨。他们在诉说病情时,对某个问题翻来覆去、循环往复地讲,总是担心医生没有听明白,如果医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认真倾听的态度,再先进的是医疗手段也无法进行精准施治。
王中刚告诉记者,他曾经收治过一位躯体疼痛伴睡眠障碍的患者,刚开始老人说背疼背热,不能躺着睡,就改成趴着睡;后来老人说腹部疼痛发热,不能趴着睡,就改成侧着睡;后来又说肋间疼,无论哪种睡眠方式都不适应、无法入眠,导致严重睡眠障碍,先是到综合医院求医问药,效果不理想,后来经亲戚介绍,来到山东省戴庄医院老年医学科诊治。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沟通、详细问诊和综合诊疗,该患者的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已经显著缓解。
疾病的康复是患者和家人的期望,更是医生的期望。王中刚医生愿与所有的患者和家人携手同行、战胜疾病!
青春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唯有奋斗才能更加多彩和灿烂;青春是默默奉献的誓言,唯有坚守才能不负韶华新时代。山东省戴庄医院的青年医师们已经成长为医院的一支蓬勃发展的生力军,医院精湛医疗技术力量的脊梁,早已擎起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大旗。他们在新时代的召唤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用青春和热血,用奉献和激情,在守护全市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