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2日
第02版:

小马书记的担当

——记山东省农信社驻鱼台县武台村第一书记马斌

■本报记者 武旭

“马书记,真是舍不得你走。”刚一进村,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村民范德云大爷就紧紧抓住了马斌的手。

一句“舍不得”,来源于眼前的巨大变化:两年间,这个沉寂多年的传统农业村庄修通了柏油路、建起了小广场、盖起了民俗馆、拥有了产业园、强健了两委班子,村集体收入从不足千元到一举突破20万元……两年的驻村工作中,马斌连续两年被鱼台县委、县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并给予“记功”表彰;被山东省农信社和济宁审计中心分别授予“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一面旗帜,展示担当

“我是干农村金融的,可以说农村就是我的主场。我向大家承诺,一定要解决咱们村面临的发展难题,让大家鼓起腰包,一块儿往好日子奔。”这是刚到武台村时,马斌做出的承诺。

武台村是省级软弱涣散村,村里基础设施陈旧、没有合格的办公场所,囿于传统种植结构、土地效益低下……村庄要发展、村民要致富,必须要有一个强健的村级党组织,马斌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组织建设。

为提高党员队伍的精气神,马斌以每月的主题党日为切入点,牢牢抓住组织生活建设,还与济宁审计中心和县农商银行联合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引导党员参加村内重要事务、重大事项讨论,让党员“一面旗帜”高高飘扬;积极协调靠省联社帮扶资金110万元,建成上下两层楼房4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扩建了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开展民情民意走访,党员干部为群众解决难题100多个。新发展了1名党员和6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80后”党员入选进入“村两委”,专科以上学历增加4人,换届后的“村两委”人员平均年龄下降了15岁,支部班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一张报表,书写担当

一项项产业项目、占地面积、投入资金、完成进度……在武台村的两年间,马斌的公文包里始终放着这样一张表格,这是他为武台村设计的产业升级“路线图”。之所以胸有成竹,是因为他早就看好了一块“风水宝地”:武台村南侧有一片荒废多年空地,成为了过往货车的停靠点,这个位置是岚荷高速出口和省道的交叉口,也是前往化工园区的主干道,是发展扶贫产业的好地方。取得工作队及省联社认可后,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该地块的产权态势复杂,工作推进难度很大。“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咱村里的好日子,再硬的骨头我也得啃。”马斌一头扎进了村里,挨家挨户摆道理、讲规划。

“马书记,我真是服了你了,就没见过你这么倔的人。”连续跑了一个多月、几十次上门后,相关地块的最后一位村民终于在“同意书”上签了字。

2020年年中,在省联社的强力支持下,通过整合三个村500万元帮扶资金而设计的扶贫产业园正式动工。项目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集加工仓储、门面出租、普惠金融等一体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乡村CBD”。目前,在鱼台县张黄镇党委政府的监管下,三个帮扶村已与企业签订长期租赁合同,实现村集体年收入60万元,带动帮扶村30余人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40余万元。

此外,马斌还组织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将102户农户的390亩土地流转到合作社规模化高效化经营,争取了300亩 “五统一” 绿色稻米基地资格; 通过“创业担保贷”“强村贷”“鲁担惠农贷”等,为52户村民授信600余万元,把武台村建成了“信用工程样板村”;对王守凯等12名有技术的、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创业帮扶,让他们成长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乡村好青年。

一幅地图,彰显担当

村庄周边地形、道路,各家村民的位置,综合办公楼的地址,产业项目的规划,困难群众的住址……这幅村情图在武台村村委会挂了两年,是马斌刚到村里时挨家挨户调研走访后,熬夜画出来的。如今,图上的规划早已成了现实,其中的两座乡村文化场馆,更是他的得意之作。

武台村是一座千年古村,位于村西的“鲁隐公观鱼处”碑更是鱼台县名称的由来。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马斌决定规划建成“武台民俗馆”和“汉石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农村工作时指出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要让我们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树立文化自信,也是绿色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马斌说,要让大家在本土文化脉络中找到前行的动力。两所场馆也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踊跃捐献文物120余件,汉石碑刻等30多块。目前,武台村已启动文化旅游乡村申报工作,为实现文化振兴提供了内生动力。

“服务期结束了,我和武台村的缘分还得再延续。”马斌告诉记者,他正在制定新的方案,利用济宁审计中心挂职金融干部的优势,充分发挥农商银行“支农支小”主力军的作用,带动武台及其周边村庄再上一个新台阶。

2021-08-12 ——记山东省农信社驻鱼台县武台村第一书记马斌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77247.html 1 小马书记的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