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向华 张杨
“为政以德”思想意蕴深厚,不仅是我国古代社会治国治吏的重要标准,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为政治国之道德要求。以史为鉴,深入挖掘“为政以德”思想的有益成分,不仅是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既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锤炼党性修养,又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更要不断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政治环境,以期使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锤炼党性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我们党的党性原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并且对于党员干部始终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此,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唯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时刻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慎独自省,不断锤炼自身的党性修养。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地把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意志和道德信仰,最终外化为道德实践。
坚持正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完善政德考核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对领导干部公忠为国、立身持正、严于律己的至高要求。近百年来,我们党矢志不渝,不忘建党之初曾许下的诺言,时刻秉持“吾日三省吾身”的治国治吏之箴言,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因此,始终保持对人民的热爱,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就成为新时代领导干部的首要职责和重要使命。而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必须坚持正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完善政德考核机制。孔子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就是说,君子之德如风,风往哪边刮,草往哪边倒,见贤思齐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在选拔、考核领导干部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他们的工作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德”的考察和考评,以期使品行端正、作风优良、勤政务实的领导干部得以重用。此外,领导干部要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重誓言,让修身立德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常修为政之德,确保领导干部政治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领导干部尤其党的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常修为政之德本质上是对共产党人的一种自我约束。中国自古以来就尤为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第一位的。领导干部担负着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宏伟责任和光荣使命。因此,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就必须时刻绷紧作风之弦,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慎独慎微,坚守清正廉洁底线,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锤炼坚强的党性意识、筑牢信仰之基,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并始终做到对党、对国家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革故鼎新,为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描绘出一幅宏伟蓝图,而要顺利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广大领导干部是关键。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还应具备信仰坚定的大德、大公无私的公德、清正廉洁的私德。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始终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作者1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者2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思政专业2018级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