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9日
第03版:

“枕水渔乡”好光景

■本报通讯员 张裕祥 王冰 徐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微山县昭阳街道爱湖村是微山湖东畔的一个小渔村,原来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经过多年努力,小渔村奔上了小康路,如今这里已是生态宜居、融合发展的“枕水渔乡”。

一泓碧水浅,十里荷花香。盛夏时节,走在昭阳街道爱湖村风荷苑的木质栈道上,时刻都能感受到美丽村居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朵朵荷花竞相开放,脚步踩得木条咚咚作响,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60岁的村民史延义正带领其他村民进行栈道维护。他说,现在荷花也开了,游客越爱越多了,所以现在必须得维护这个栈道,给游客带来一个好的环境。现在跟过去的日子比起来变化真是翻天覆地,没改造的时候他们以船为家,长期生活在微山湖周围生产捕鱼,生活穷得很。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为了改善渔民的生活条件,国家投入巨资为渔民筑庄台、建房舍,爱湖村也在1976年开始整村陆居。渔民搬迁到陆地定居,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成为当时最大的难题。经过再三研究,爱湖村确定了“靠湖吃湖、靠水吃水”,发展岸上渔业养殖的发展思路。搬迁上岸的渔民很快发展起了渔业养殖。但一家一户的养殖,技术和产品质量难以保障,更卖不出好价格。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爱湖村又在全县率先成立了爱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

祖祖辈辈都是以捕鱼为生的杨尚海,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他将自己的200亩对虾养殖基地入社,获得可观的收益。杨尚海深有感触地说:“加入合作社好处就是统一,放苗的统一,其实咱养个渔也省心了,专门有一个带头的,给咱放苗啦,统一运作、配料,弄什么东西有一个管理的。不像过去,放什么苗、用什么药,咱们什么都不懂。现在专门有技术员看着、指导,所以说效益要比往年养鱼效益翻几倍。”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爱湖村又立足湖区特色,将渔民文化和运河文化融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既能为村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又能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收入。史延义回忆说:原来的房子不是这样的,路面不是水泥路,垃圾堆、塑料袋子到处都是,现在好了,经过最近两年时间的改造,村里的路都硬化完了,村庄绿化美化了,这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孙恩龙接过话茬说:自从修建完以后柏油路也铺上了,房屋颜色基本都是统一的,而且改造的配套设施,屋里都配齐了。从改善完后,出门旅行来旅游的游客也比较多,他们的收入也大大增加。

经过改造,昔日的渔船、渔网点缀着渔家小巷,渔民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被开发成为旅游项目,美丽的乡村、美丽的乡居,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去年以来,爱湖村接待游客3万多人,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如今,爱湖村生态宜居、业兴人和,成为微山湖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了解,下一步爱湖村将坚持“一领三治”的乡村治理之路,在山东省美丽村居的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微山湖湖区的资源,坚持生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微山湖畔的渔村建设成为乡风文明、景色优美、干群团结的新渔村,书写“枕水渔乡”的新画卷。

2021-08-09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76870.html 1 “枕水渔乡”好光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