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生活贫困,每到秋收时节,奶奶总是对小孩子念叨:“秋里弯弯腰,赶冬里转三遭”,是说秋天要勤快,到地里稍微弯弯腰费点儿劲,就能拾到一些可吃的东西。
复收,在我们家乡叫“栾”。生产队里掰完棒子、割完豆子拉走后,小伙伴们钻到玉米棵里,不顾玉米叶的刺拉,一棵一棵仔细看。发现哪棵上有落下的棒子,就喜出望外,“咔嚓”一声掰下来,装到随身的布袋里。这样来回栾上半天,少则能栾四五个棒子,多则十来个,送到家里,被大人夸奖一番。
栾豆子比栾玉米轻快,但要小心脚下,因为被镰刀下的豆茬子都有斜尖儿,又比较硬,踩上很容易被扎破脚。落下的豆棵一般和豆叶混着,不易发现,遇到豆叶堆得比较厚的地方,就用预先带来的小木棍或麻秆拨拉开看一看。哪次栾的豆子多,就几个人合伙兑豆子,收拢一堆豆叶,在地头上烧毛豆吃。更高兴的是,还能随着烧毛豆,把预先捉到的蚰子、大蚂蚱放到火堆里一起烧,吃起来满嘴喷香。栾的豆子拿到家,熬汤时剥上一小把豆粒儿当“拉锅豆子”喝,这顿饭吃得格外香。
栾花生的活儿,最吸引人,因为花生可以吃生的。发现生产队里哪一块花生刨了,很多人会拿着铁齿抓钩或板镢头、铲头,跑到地里去栾花生。栾花生的人,多是孩童和老人。孩童们栾到的花生,总要在地里吃去一些。栾花生用小型的铁齿抓钩最好,轻便省力,还不用太弯腰;铁齿间距比较窄,容易把落在土里的花生给搂出来。土掩之物,再仔细也不会栾得干干净净,头一次栾过之后,还有人再去栾,这叫“栾二茬”,没有头一茬栾的多,但也不会白忙活。
栾地瓜的活儿,反复的次数更多。三年困难时期,鲁西南半山区的人家,栾地瓜从秋末开始,一直到大地封冻,哩哩啦啦不断头。过去的地瓜,品种比较差,不像现在抱团结瓜,跑边根的很多,有的一条边根拖半米多远才结瓜。生产队时期的人们,刨地瓜的时候抢速度,生怕刨慢了被大伙说成干活滑头,没有技术,甚至被扣工分,都不愿意缕边根而多刨那几抓钩,这样不少边根上的地瓜落在地里。有的地块在秋后耕翻时,尽管地瓜已被栾过多遍,还能耕翻出一些来。如果生产队安排专人跟着犁子拾,一晌午能拾几十斤,或积攒多了分给社员,或交给饲养员煮熟了喂牲口。如果生产队不安排人跟拾地瓜,消息灵通的人,就私自跟犁拾地瓜。有时候,好几个人跟一套犁子去拾,还会犯抢,谁的眼尖腿快谁拾的就多。
现在,复收已经是新生活遥远的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