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1日
第03版:

回望鲁西南 红色“桥头堡”四乡师

■张国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让我们一起回望兖州这片革命热土上的红色起点——被称为鲁西南红色“桥头堡”的四乡师。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兴起了开展乡村教育、推进民族复兴的热潮。1929年到1930年短短一年,山东省先后创办了8所乡村师范学校,其中第四乡村师范学校位于兖州,简称四乡师。1932年9月,四乡师党支部正式成立,这是兖州第一个党支部,也是鲁西南地区建立较早的党支部之一。四乡师很快成为一盏红灯,革命与进步一直是校园的主流风气。

四乡师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共产党员谷静默、孙铁夫、段雪笙等先后来到了四乡师,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工作,致力于马列主义的宣传和党组织的建设发展。四乡师自1930年创办至1937年南下流亡,先后发展中共党员近60人,兖州第一个女党员张月衡就是四乡师的学生。张月衡经段雪笙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二人结为夫妻,他们的家也成了兖州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站。许多革命青年在夫妇二人的介绍和资助下陆续奔赴延安,据张月衡回忆,当时他们夫妇每月收入一百多块大洋,在那个年代完全算得上高收入群体,但他俩却清贫度日。因为凡是去延安的青年学生来到他家,夫妇二人都管吃管住,还提供衣服、路费,以至于夫妇经常借债。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先后有数十名学生投身革命、奔向革命圣地延安。

四乡师是抗日救亡的开路先锋。“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在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下,四乡师党组织联合济宁、曲阜、泰安等校的进步师生两千余人,组成了南下抗日请愿团,于12月6日汇集兖州火车站,要求站长派车南下。被拒后,学生决定集体卧轨,致使交通中断四天,兖州滞留旅客500多人,在全国造成巨大影响,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四乡师学生卧轨请愿事件。

四乡师是鲁西南的红色摇篮。“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每当听到这首雄壮激昂的战歌,所有人都会涌动出无穷的力量。正是这首《八路军进行曲》伴随着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这首歌后来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曲的词作者公木,就曾在四乡师担任过教师。在革命年代,四乡师为我党培养了众多进步分子和优秀共产党员,输送了一批革命领导干部和文艺人才,包括解放后曾任山东省委书记的秦和珍,解放军上将刘振华和著名文艺家贺敬之、公木、董小吾等等。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从四乡师走出来的革命青年日后都成为党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在各自的革命岗位上贡献了毕生的智慧与力量,他们是永不过时的英雄!新时代,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传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兖州区委党校)

2021-08-01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76314.html 1 回望鲁西南 红色“桥头堡”四乡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