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8日
第02版:

两地情缘文化牵

——济宁非遗文化展演走进英吉沙活动掠影

■本报记者 李凤鸾 孔伟娅 杨柳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促进两地文化旅游交往交流交融,近日,“杏”好有你·济宁——英吉沙非遗文化展演在英吉沙县举行。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非遗表演和非遗项目通过进村庄、进公园、进社区、进学校,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群众现场围观和体验,跃然纸上的中国画、古朴典雅的葫芦烙画、惟妙惟肖的面塑、巧夺天工的剪纸等让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山东非遗精品的魅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援疆工作,聚焦产业援疆、民生援疆、人才援疆、文化润疆,集中物力财力,加大援助力度,有力推动了援疆工作取得新成绩,重点在乡村振兴、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此次济宁——英吉沙非遗文化展演活动充分展示了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保护成果,通过架起文化互动的桥梁,促进两地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推动落实文化润疆工程。

7月10日至12日,“用非遗点亮古丝绸之路”大运河非遗南疆行团队连续三天进行了四场展演,分别走进了芒辛镇土陶村、绿地公园、和谐社区、县实验小学,场场人气爆满,深受群众喜爱。展演是英吉沙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旅游+电商”“‘杏’好有你”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系列活动之一,开幕式当天共展出26项文化遗产,其中,济宁市8项、英吉沙县18项。在芒辛镇土陶村活动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位处,剪纸、刺绣、糖画、面塑等济宁8位非遗传承人精湛的技艺和作品受到众多关注。英吉沙县传统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刺绣技艺、模戳印花布等非遗项目的展演同样吸引了网红达人、各地游客驻足打卡。舞台上,非遗传承人孟令强带来的小铜唢呐《百鸟朝凤》引来阵阵掌声,英吉沙非遗项目《顶碗舞》、《木勺舞》、《家庭麦西热甫》、达瓦孜表演等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更是为现场观众和游客送上了一场丰富的视听盛宴。

“杏”好有你·济宁——英吉沙非遗文化展演活动由英吉沙县委宣传部、济宁援疆指挥部等单位主办,山东宣阜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借以“文化+旅游+电商”的发展模式,融合济英非遗文化资源,为两地的非遗传承人提供交流机会,进一步拓展文旅产业市场,提升非遗文化和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在济宁援疆指挥部的引领下,市文化馆和非遗传承人在文化展演期间,开展了助力乡村振兴——鲁英非遗文化交流暨作品捐赠活动,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传统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阿卜杜热合曼·买买提明赠送了葫芦烙画《花开富贵》。非遗传承人还向英吉沙县文化馆、和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县实验小学分别捐赠了剪纸《毛主席像·沁园春雪》《繁荣富强》《先师孔子行教像》、葫芦烙画《卧虎》、面塑《孔子像》等非遗作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济宁援疆指挥部依托丰厚的儒家文化资源,深入开展“文化润疆·齐鲁先行”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文化润疆济宁样板。援疆指挥部坚持因地制宜、靶向施策,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标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产业的渗透、融合、升级、延伸作用,培植特色小镇、“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开设非遗培训班,运用非遗文化元素与加工制造、文化旅游等传统产业融合,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群众增收的有效衔接。

援疆指挥部坚持“援疆引导、多方参与、产业引领、精准培养”的工作途径,深度开发特色资源、培育本地特色产业、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投入援疆资金,深度开发达瓦孜文化、土陶文化、小刀文化等特色非遗文化,实施了土陶村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示范项目、达瓦孜文化传承保护项目等文化引领项目,打造南湖旅游度假区、小刀博物馆等文化旅游示范点。组织英吉沙县文旅考察团参加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繁荣了文化市场,带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人员就业增收。同时,加快英吉沙县土陶、小刀文创产业园建设,推动土陶与山东黑陶、小刀与红炉制作之间的技艺交流、达瓦孜传承中心与济宁杂技城的合作,研发文创产品,催发新的产业业态。

2021-07-28 ——济宁非遗文化展演走进英吉沙活动掠影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75913.html 1 两地情缘文化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