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7月20日,乘着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的东风,我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汶上县隆重举行,105个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477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42亿元,再次奏响了我市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发展的最强音。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大抓项目建设对开创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凝心聚力、全力以赴,持续掀起“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发展”的热潮。
百舸争流千帆竞,万马奔腾勇争先。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锚定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目标不动摇,聚力突破制造强市建设,坚持“项目为王”,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主战场,出台支持政策,完善推进机制,加强包保调度,形成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鲜明导向。全市上下心无旁骛抓产业、凝神聚力上项目,持续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落地开工,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次集中开工的105个产业项目,涵盖了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公共平台等多个领域,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必将为全市壮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引领转型升级、保障改善民生提供有力支撑。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抢抓项目建设有利时机,强化担当、主动作为,强化保障、高效推进,强化服务、创优环境,强化统筹、守牢底线,强化储备、增强后劲,推动项目早日建成、早日达产、早日见效。
项目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开工只是起点。要把项目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力,不仅需要相关企业、投资方的持续跟进,更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为重大项目建设、运营、维护提供政策保障、开辟绿色通道。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透过项目看干部,这样的举措充分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对重大项目的重视、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这次集中开工活动为起点,一切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全面落实领导包保责任,强化一线跟踪推进,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全力破解项目建设中的堵点卡点,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最优环境。要在项目招引和建设中来一次“四比四看”,比谋划看储备、比招引看投资、比开工看进度、比服务看实效,比学赶超、大干快上,推动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开工一个项目,带活一个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意味着将会在这片发展沃土上孵化出成更多的产业集群。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则发展有保障,济宁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之路也将更有力量。全市各建设单位要立足建设精品工程,创新技术工艺,优化施工流程,严把项目安全关、质量关、环保关,抢时间、赶进度,确保项目如期投产、尽早达效。广大企业要保持定力、聚焦主业、扎根济宁,精心谋划大项目新项目好项目,以勇争一流的精神、干就干好的标准抓好现有项目建设,为济宁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质量发展,根基在实体、支撑在产业、落脚在项目。让我们以此次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为契机,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按下发展“快进键”,干出项目“加速度”,持续掀起“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发展”的热潮,不断为济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带来新活力,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