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旭 本报通讯员 王婷婷
“今天我们投放的鱼苗,在春节前后就可以上市销售,按照合同约定,渔获既可以交由渔业公司回购,也可以自行寻找销售渠道,具有很高的灵活性。”随着“放鱼喽”的悠长吆喝声,在经开区疃里镇董家村的“按揭渔业放鱼仪式”活动现场,近千斤白鲢、花鲢鱼苗被投入五亩多的池塘,宣告经开区“按揭渔业”暨黑臭水体长效治理机制正式启动。
“按照我们的模式,可以实现村集体、村民增收,渔业公司获得稳定供货来源,坑塘及周边生态环境获得长期维护,初步探索了一条黑臭水体的长效治理路径。”济宁经开区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孔冰告诉记者,目前经开区已经完成27处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并选择其中7处进行“按揭渔业”试点,一期投放鱼苗2万余斤。
“按揭渔业”着眼长远
“臭水坑”变成“金银塘”
黑臭水体的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仅在于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技术等难题,更要建立起长效机制、防止“反弹”。“从我们现有的整治经验来看,不与河湖连接的‘死水’坑塘,在治理后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内就会出现反弹现象,无疑是对治理资金的巨大浪费。”孔冰告诉记者,以往在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后,往往采用栽种水生植物的方式进行水质保固,但效果并不理想。
“政府资金不能无限制的投入,要想建立长效机制,就要让坑塘本身产生足够的效益循环。”孔冰表示,受到外地“按揭农业”模式的启发,经开区农业服务中心引入济宁援杨渔业有限公司,开始了“按揭渔业”模式的探索。在这个模式中,渔业公司免费提供鱼苗并进行技术支持,坑塘所在村庄负责日常维护,所得渔获由渔业公司按照市场价格回购,或由村庄自行出售,所获资金在扣除渔业公司的鱼苗投入后,全部留归村集体分配,与村民切身利益有效链接,切实调动起村民群众看护好坑塘的积极性。
“我们村今天投放了900多斤鱼苗,还安排了一名护渔员进行看护。”董家村党支部书记董龙东告诉记者,今年的养殖收益将按照三七分成的方式分配给坑塘承包人和护渔员,村集体不收取费用。“让护渔员拿大头,也是想提高他的积极性,把咱的鱼塘看好。”董龙东告诉记者,目前村里的首要任务是把鱼养好,后期村集体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后,资金仍将用于坑塘的养护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高标准农田快速建设
项目带动富民兴农
“按揭渔业”是经开区近年来不断筑牢农村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致力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新增变压器22台、新打机井367眼、新修给排水干渠4600余米……在经开区,以路网、水网、林网、电网等“四网”建设为代表的高标准农田已完成3万5千余亩,正在向着“智慧农业”“高效农业”快速迈进;育肥猪存栏量近10万头,生猪政策性养殖保险实现“政府出资、全面覆盖”;全区流转土地占总面积60%以上,项目带动作用明显。
抓特色、塑品牌,积极探索小而精、小而优、小而新的经开区农业产业发展之路。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以紫薇小镇、万亩庄园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流转土地近2万亩,集农作物培育、种植、深加工、采摘体验等多种产业形式于一体,打造农产、农人、农研、农居“四位一体”乡村全面振兴格局,将乡村各生产生活要素结合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建设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产业农民为核心的发展格局,近一步扩大了土地效益,提高了群众收入。
记者感言:“田园美”才能乡村兴。一池鱼苗,让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如今的“生态鱼塘”。独特的“按揭渔业”模式,让坑塘长期维护有了坚实的经济保障,拥有了“造血”式的自持能力。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从“集中治理”变为“长效管理”,关键是找到能够让环境形成“效益循环”的方法。经开区看似不起眼的“微创新”背后,却是长期工作实践总结出的治理经验,以低成本、低风险、可持续的方式,实现了个人、村集体、企业与环境效益的四方共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