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3日
第A0120210723C版:

打好转型先手牌 蓄势蝶变新动能

·走进济宁国企 聚焦改革创新

——市国资委争做我市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军

■本报记者 刘传伏 通讯员 曹宏伟

盛夏时节,骄阳如火。在艾坦姆流体控制技术(山东)有限公司整洁先进的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景象。一台台先进的高端流体控制阀从生产线上依次下线,包装后发往全国各地。高端流体控制阀中国一直依赖进口,艾坦姆的建成投产打破了欧美发达国家垄断,实现了工业控制阀的国产化,其产品销往欧洲、中东、亚太以及国内市场,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在艾坦姆所在的济宁能源精密制造产业园,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由济宁能源一手打造的这个高端智能精密制造产业园目前已经成功引进13个项目,年收入近10亿元。而人们也许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先进的产业园其前身竟是“落寞矿区”落陵煤矿。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利用资源枯竭矿井“点石成金”打造高端精密制造小镇成为我市可复制的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案例,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目标试点园区。

打好转型先手牌,蓄势蝶变新动能。济宁能源精密制造产业园的成功是我市国资系统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推动我市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市国资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聚焦主责主业,着力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落地见效,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加快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各市管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内外兼修”

深挖煤炭资源传统优势

市国资委按照“围绕煤、延伸煤、提升煤”的总体思路,对内采取合并重整、智能化改造,对外采取运营模式创新、资源储量拓展等方式,加快推动煤炭企业转型升级。

推动“同业化”重组整合。通过股权划转方式加快济宁能源集团、济矿集团整合,彻底解决企业间产权关系不清晰、管理体系不理顺的发展难题,完成9户煤矿实质合并。结合监狱退危工作,全面接管金桥等3户煤矿,同时积极对接济宁周边煤矿,补充勘探本部矿井外围资源,实现矿产资源整体开采,进一步提升了主业发展水平。

实施“智能+”提档升级。对现有生产矿井进行全方位技术改造,持续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智慧矿山示范点20余个,市管企业吨煤生产成本较改造前整体下降5%以上,全年节约成本近2亿元。以清洁、低碳、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引进何满潮院士团队,合作试点“110采煤工法”,推广使用充填开采、智慧开采、无人值守等国际领先技术工艺,煤炭资源回收率同比提高15%以上。

开启“轻资产”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市管煤企技术、管理“双重优势”,创新传统煤矿经营模式,组建煤矿托管服务公司开展托管业务,将企业“人员多、负担重”的经营劣势转化为“行业专、技术强”的管理技术输出优势,极大提升了企业创收能力。近年来,在山西、陕西、宁夏先后托管煤矿近10处,分流人员700余人,年节约人工成本过亿元。

坚持“走出去”寻求资源。始终保持忧患意识,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寻求合作和投资,增加煤炭资源储量,实现能源板块可持续发展。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收购榆林地区优质煤炭资源1.39亿吨,建成产能300万吨的朱家峁煤矿,年可实现利税6亿元;山东鲁泰控股集团并购新疆白杨河煤矿项目,可采储量5.08亿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利税9亿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外引内生”

调整优化产业功能布局

市国资委围绕服务全市产业发展战略,锚定“231”先进制造业集群、现代物流业等重点产业领域,推动传统产业板块“从有到优”、新兴产业板块“从无到有”,市管企业内部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由“一煤独大”走向多元发展,煤炭与非煤产业结构比逐步呈现历史性反转。

一方面,围绕现有主导产业对外招引补链强链项目。引导市管企业主动研究各自产业链条上下游延伸方向,深入研判链条细分、目标企业、行业逻辑及核心竞争力等情况,编制产业招商链条分析图、目标企业分布图,有针对性地招引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近年来,全市国资系统围绕高端制造业领域,先后引进10余家高科技技术企业,制造业板块实现了由低端配套设备生产向高端专业装备制造的跨越。

另一方面,立足区位优势谋划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市属企业主动打破煤炭路径依赖,超前谋划接续动能,推动现代物流等产业加紧布局、提速发展。全力打造京杭多式联运物流项目,力争3—5年内把济宁打造成为江北最大的内河航运中心,预计可形成年产值300亿元以上、年吞吐量达5000万—7000万吨的物流规模。高标准建设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智慧食安”应急保障及配送项目,打造集中转、仓储、商贸、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专业粮食物流平台。以济宁怡亚通公司为载体,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形成从原材料进厂、生产加工制造、物流运输、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云物流服务平台。

“一产一策”

整合盘活现有资产资源

市第一粮库始建于1958年,粮库仓储设施老化、车辆出入困难,经营也陷入困境。为帮助企业寻找发展新路,济宁市管企业济宁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整合济宁市第一粮库、第二粮库等5家传统粮食企业资源,吸收济宁市粮油储运等6家公司,成立山东惠丰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并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在京杭运河岸边规划建设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借助运河物流优势,建设现代化粮仓,目前12栋平房仓已达到装粮条件,10个浅圆仓今年年底也将投入使用。惠丰粮食集团在老粮库的基础上,通过股权合作,吸引优质战略合作方,建设济宁市“麷街”项目。通过融入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粮食文化、运河文化、太白文化、济宁记忆等元素,打造美食一条街、网红打卡地。目前该项目建设正在紧张进行中,预计今年国庆可以实现部分开园。

“麷街”项目是市国资委盘活现有资源的典型案例。 市国资委坚持“一产一策”,全面摸清老工矿、老城区、老粮油、老酒企等历史包袱沉重的僵尸企业资产底数,谋划盘整思路,分类定策施策,加快实现低效闲置资产保值增值。积极盘活闲置资源,积极盘活闲置资源:利用方园矿机闲置房产,成立致远教育科技公司开展职业教育;盘活闲置的世纪东方大厦,打造集商务办公、购物休闲、住宿餐饮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加快推进资产重组:推动实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整合市第一粮库、第二粮库、军粮供应中心站等5家粮食企业组建山东惠丰粮食集团,实现当年组建、当年扭亏为盈。创新地企合作模式:济宁经发集团接手孔府宴酒公司使沉寂多年的地方名优品牌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快速赢得了市场青睐和客户赞誉。

“创新驱动”

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

市国资委建立国有企业重点研发项目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自主技术创新平台,完善市管企业科研投入刚性增长约束机制,近3年市管企业工业板块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推动市属企业全面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山东大学—济宁市国资委高端装备制造研究院挂牌成立,济宁能源集团与山东大学工业机械学院达成具体合作意向,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研发成果落地转化。山东鲁泰控股与美国普利斯顿大学合作开发石墨烯纳米颗粒的超轻重量气凝胶,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合研发一锅法制备石墨烯PVC复合材料项目,与南工大建立联合实验室,与中科院化学所合作筹建绿化学联合实验室,特别是组建全国首家石墨烯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发中心,目前已获得省级技术中心认定,研发的新型PVC树脂基HCM和SCM两大系列导电复合材料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墨烯高分子防静电、高抗冲PVC复合材料全面进入中试阶段,新建的高分子材料生产线产能达到年产10000吨,实现了传统化工原材料制造向绿色化工新材料智造的转变。

化茧成蝶,凤凰涅槃。我市市管企业经历市场经济和改革创新的双重洗礼,悄然完成了一次蜕变,在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20年,市管企业资产总额1424.75亿元、净资产469.30亿元,营业收入332.15亿元,利润总额22.00亿元。截至2021年6月,市管企业资产总额1573.69亿元,同比增长35.02%;1-6月份实现营业收入221.10亿元,同比增长110.95%,利润总额10.38亿元,剔除中泰证券后,同比增长33.68%。其中利润总额全省排名第4位,与2020年底全省位次持平,营业收入全省排名第5位,较2020年底上升一个位次。

2021-07-23 ·走进济宁国企 聚焦改革创新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75511.html 1 打好转型先手牌 蓄势蝶变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