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守臣
2019年7月,嘉祥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谢东辉,积极响应省委“万名干部下基层”号召,报名参加乡村振兴服务队,负责联系帮扶嘉祥县大张楼镇陶庄村。两年来,谢东辉紧紧围绕“五大振兴”中心任务,按照“建一个好班子,找一个好路子”的总体思路,抓党建、听民声,战疫情、攻脱贫,美环境、谋增收,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赢得百姓交口称赞。
架连心之桥
陶庄村长期低迷的发展状况导致群众与村集体经济纽带断裂,导致村级组织阵地功能不强、服务群众效能降低。谢东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必须尽快建立一个平台,消除干群、党群之间的隔阂,修复广大群众和村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村庄健康发展。村里大多数劳动力早出晚归外出务工,白天很难收集到全面详实的资料信息,他决定实施夜访调研,趁着晚上村民收工之后大都在家的时候开展工作,称之为“桑麻夜话”。
去年8月的一天,等到村里最后一名党员收工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在村党支部书记陶绪栋的家里,谢东辉和村里所有党员围坐在一起,共同商议如何改善提升村里组织场所的问题。老党员陶绪龙说:“咱这个村委会确实是挤,别的庄上好歹有个村民活动的地方,可咱这村委会……”“村西头的那个破屋,杵在那里跟个疮一样,拾掇拾掇也能做个大家活动娱乐的场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无不饱含着对改善提升村级组织场所的热切期盼。
群众需求就是工作重点。谢东辉从改善组织场所和提升组织能力入手,着力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陶庄村组织场所旧貌换新颜,村西头的破屋经过整修改造,打造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室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廉政勤政等主题,制作安装宣传橱窗20余个。室内,棋牌室、读书角、党员活动室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
谋增收之策
长期以来,陶庄村大多数村民集体意识淡化,对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内事务不愿过问、不想参与。但路灯坏了要修,水管破了要修,路面破损还要修,大量的公共支出让村集体捉襟见肘。谢东辉多次利用“夜话”时机,认真听取党员、群众对增加集体收入和降低浇灌成本的意见建议。他决定安排帮扶资金27万余元修建立体水肥一体化喷灌水利设施。该设施操作简单方便,省工省时,可减少50%的肥料用量,用水量也只有沟渠漫灌的35%左右,大大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他又积极倡导“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与当地西兰花种植大户深入洽谈并达成合作意向,为推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谢东辉在调研时注意到,邻村的小学校舍建成后,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投入使用。他经过多次联系协调,决定安排资金35万余元建设安装总容量为93KWH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一座。该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五六万元,且不占用人力物力,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展文明之美
谢东辉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和培育文明乡风相融合,统筹推进陶庄村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安排资金117万元对街道排水、道路硬化、路边绿化、坑塘治理等进行高标准设计,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高起点推进。共修建下水管道860米,墙体美化2300平方米,硬化路面1000余平方米,绿化草皮1800平方米,种植各类苗木500余棵,安装太阳能路灯40余盏。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大幅提升。
为培育文明乡风,谢东辉以“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训”为主题,深入挖掘陶姓文化,倾力打造了“姓氏文化长廊”。姓氏长廊犹如一根红线,把全体村民紧紧地维系在一起,团结状况空前,先前多有不睦的几户邻里也冰释前嫌。谢东辉动员村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深入开展“人人彬彬有礼,户户和和美美,处处干干净净”乡村新风尚创建活动,有效调动了广大群众自觉维护人居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村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短暂的两年时间里,谢东辉用脚步度量了阡陌间的每一条小路,踏访了陶庄村的家家户户。斗转星移,他不仅仅锻炼、沉淀和提高自己,更重要的是把爱的种子撒播进了这片深情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