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楚惠民 宫本芝 李印峰
济宁市农科院畜牧创新团队深入基层,赴各试验站基地、规模养殖场开展技术指导,培训技术人员,积极为畜牧业科技助力,始终立足于生产,致力于解决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攻坚克难,推动产业不断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迈进。近年来该创新团队主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课题6项,山东省奖励2项、济宁市奖励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地方标准1项;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辛勤耕耘,成绩丰硕
市农科院畜牧创新团队不断进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建立齐全的档案,全面做好统计、分析等生产数据的整理归档,进一步增强畜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向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家畜。
通过加强选种选育和饲养管理,成年公羊体重达到125公斤,母羊70公斤,小尾寒羊种羊核心群存栏达到600余只,优秀血统12个,年推广优质种羊20000余只,由市农科院提供畜牧养殖技术支持的嘉祥种羊场2016年被农业部评为首批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乌骨羊原产于云南省兰坪县,存栏量不足2000余只,引进乌骨羊原种 50 只,组建育种核心群,通过利用乌骨羊父本与本地小尾寒羊母本杂交,既提高了杂交后代的繁殖率,又提高了肉中黑色素的含量,向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羊肉;积极做好鲁西黄牛的保种选育与各项试验研究工作,对鲁西黄牛各项生产性能做了测试,通过现代生物分子标记技术及基因编辑育种技术手段使各项指标比普通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截至6月份已繁育纯种鲁西黄牛犊牛297头;生态发酵床环保养殖关键技术在奶牛场的应用,解决了因粪污的大量排放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各类疾病问题,提高了牛奶品质和产量;开展布病净化工作,不定期对嘉祥种羊场、济宁青山羊原种场进行布病检测;围绕规模场自繁自育和养殖基地羔羊集中育肥两种技术模式,重点开展羔羊培育、育肥羊饲料生产与饲喂、商品肉羊快速育肥、规模化羊舍建设、粪污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的研究,集成建立优质肉羊规模育肥技术体系。
种养结合,效益显著
农业连续多年丰收,口粮已基本解决,扩大饲草种植成为可能。随着规模养殖水平提高,对饲草的需求持续旺盛,好草养好畜,好畜产好肉已成为业界共识。积极推广“粮改饲”,以养带种,大力发展牛、羊等食草节粮型畜牧业,积极发展青贮专用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努力构建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在郓城大鹏牧业、嘉祥种羊场试验了草牧结合循环生态养羊模式,种植苜蓿等饲草200余亩,通过放牧,提高了种羊的体质、肉质及发情率,减少产后瘫痪20%,粪便循环利用,减少羊粪的污染;在金乡金北羊场用青贮的大蒜秸秆饲喂肉羊过程中代替30%青贮玉米,降低肉羊肠道疾病18%,效益提高10%。
科技帮扶,创新发展
畜牧产业是助农脱贫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按照“禽畜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标准,建设规模养场,使产业逐步走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提高产业品牌地位。近5年来,对泗水红山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开展送冻精送技术科技帮扶助力脱贫攻坚活动,免费提供进口蒙贝利亚奶牛冻精80支,进口优质荷斯坦奶牛冻精200支。牛场的福利化生态养殖水平明显改善;奶牛平均年产奶量、乳品品质有了显著提高,成年母牛平均单产从6800kg提高到7100kg,体细胞数也由38万/mL降至30万/mL。对乡镇技术人员、规模场和示范户进行技术培训,培训60余次,培训人员36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0余份,提供饲料配方30余个,提供必要的疫苗及消毒药品等。提高了养殖户的科学养羊水平,有效助推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