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旭
本报通讯员 包庆淼
自4月份以来,泗水县探索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正反向”奖惩机制,让“志愿+诚信”积分制管理工作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有力抓手,目前已建成积分兑换超市107个。
“小超市”撬动治理大格局
5分的百洁布、10分的水壶、15分的抽纸……货架前,北玉沟后村村两委委员尤玉正在仔细整理着货架上的物品,小到肥皂、毛刷,大到暖壶、拖把,满满当当的日用品在货架上整齐摆放。“4月份我们进行了一次积分兑换,并对兑换结果进行公示,保证兑换过程公开透明。”翻开超市门口的台账,时间、类型(正反向)、积分事由、积分值等各项信息一目了然。
作为泗水县2021年度重要事项和重点改革创新事项,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诚信”积分制管理工作被定位为全县的“一把手”工程。依托遍布全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三级组织架构,泗水县建立起以户为单位,组织农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设定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内容,将群众与之相关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赋分,依据分值给予相应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并在运营方面通过专项资金的方式予以保障。
泗水县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诚信”积分制管理工作作为深化新时代“文明泗水”建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建立管理体系、精心组织活动、规范评定程序、探索长效机制,使“日常兑换”与重大节日、主题活动等“集中奖励”无缝衔接,建立起“全年有持续、季度有重点、月月有总结、天天可兑换”的积分兑换体系,进而用“积分”这“一根针”串起乡村德治法治、人居环境、移风易俗等“千条线”,撬动乡村基层治理新格局。
“定制化”成村风建设小秘诀
在苗馆镇郭家庄村,提起颜丙叶的名字,人人都得竖起大拇指:“这青年人,可真是好样的。”颜丙叶的丈夫在外务工,她不但一肩挑起家里的生活重担、照顾公婆和孩子,还挤出时间热心参与志愿服务,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
今年2月份,颜丙叶的婆婆不幸患上脑梗,卧病在床,她悉心照顾老人,没有一句怨言,赢得了街坊邻居们的交口称赞。就在前不久,颜丙叶被评选为村里的好媳妇,戴上了大红花、捧上了荣誉证、领到了小奖品,让她喜上眉梢。而按照郭庄村积分制管理的相关规定,“好媳妇”“好婆婆”等“村级荣誉”可以获得50积分。
电子化管理是苗馆镇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中的创新举措,在流程化、规范性和透明度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积分制实施初期的实践中,暴露出纸质台账系统容易丢失、污损、记录错误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探索管理经验、建立长效机制,苗馆镇开发出电子积分系统,用更加信息化手段推进工作落实。
对于郭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洪雷来说,“积分兑换”上的另一大创新性举措则在积分分配上的高度灵活与“定制化”。“比如村里的卫生工作有问题,我们就着重加强卫生服务方面的分值。卫生工作有改善了之后,我们再对分值往其它封面倾斜,始终让积分分配跟随村里的重点工作而动。”刘洪雷告诉记者,这种“哪里不足补哪里”的积分分配机制赋予村庄极大的灵活性,并以此产生鲜明的导向作用,引领广大村民改陋习、倡新风。
探索志愿服务“泗水模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泗水县“志愿+诚信”积分制管理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泗水县近年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项目运作、全域参与”的“泗水模式”已见雏形。
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是泗水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的亮点工作之一。全县403个村(社区)实现志愿服务站全覆盖,县、镇、村三级站点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提供了专属线下阵地。着力统筹盘活农村各类阵地资源和活动资源,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服务群众的新载体,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新平台,全县注册志愿者突破10余万人,注册团体609个,发布项目307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