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小学教师讲解王杰故事
见到王杰儿时好友王伟川时,老人正在拾掇村里王杰纪念馆王杰雕像前面的花束,动作小心翼翼,嘴里念念有词,时不时地停下来,仰头望着王杰雕像出神。
“我和他从小就是伙计,上学放学、吃饭干活,那时候天天在一起。”王伟川回忆说:“当时王杰在伙伴们中间很有威望、也有号召力,从村头到村尾,哪里有活、哪里就有他。当时他的口头禅是‘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他们死都不怕,咱们干这点活能算啥?”
1968年,王杰牺牲三年后,为了纪念他,金乡县将“华堌村”更名为“王杰村”,并在村东部修建了王杰纪念馆,让子孙后代铭记他的事迹。“在我眼里,王杰是个好伙计,他影响了我的人生。要说什么是‘王杰精神’,我觉得就是他不断用行动告诉我的,那种不计得失,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的坚持,这大半辈子,我不停地把这些道理讲给学生们听、讲给村民们听,讲给儿子听,讲给孙子听。如果‘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漫漫人生路还有什么不能克服呢。”
“如果英雄王杰还活着,今年他就79岁了。”前不久,王杰的母校——金乡县第一中学的王杰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王杰的同乡、生前战友韩义祥老人。
一同考入金乡一中、一同入伍,在这位与王杰生前关系最紧密的战友的讲述中,时间拉回到56年前。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邳县张楼公社担任民兵地雷班教员,训练埋雷时发生意外。千钧一发之际,王杰扑了上去。
他的青春之躯,保住了12名同志的生命。“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王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这是王杰生前留下的诗。诗如其人,记录了他的经历,也反映了他的心境。
“王杰的日记里,6次提到董存瑞,8次提到黄继光,33次提到雷锋。他这一生,处处向英雄和模范看齐,总结自己、反思自己、对标先进、自省自励,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这就是我的战友王杰。”韩义祥含泪说。
在王杰纪念馆里,一块巴掌大小的血衣残片给参观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更让人感动的是这块血衣残片背后的故事。
辛庆文老人是这块血衣残片的收藏者。作为王杰的金乡籍战友和好朋友,王杰牺牲时,他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当时他身体多处受伤,脸上也有血,我让他靠在怀里,从他裤腿上撕了一块布给他擦血。我一边掉泪一边跟他说,你跟着我,咱回家,我把你带回家。”
王杰去世后,安葬在了他牺牲的地方。这块沾染了他的鲜血和辛庆文老人眼泪的血衣残片,一直被辛庆文保留了下来,虽然老人数次搬家,但这块血衣残片却一直珍藏在从军日记本中。辛庆文得知王杰纪念馆正在搜集烈士遗物,他把这块保存了几十年的血衣残片交给了纪念馆。作为同学、老乡、战友,为让王杰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几十年来,85岁的辛庆文一直是王杰精神义务宣讲员,在社区、在广场、在学校,处处都闪现着老人的身影。
中学生自发到王杰纪念馆打扫卫生
王杰战友韩义祥老人讲述英雄事迹
王杰战友辛庆文与老伴回忆王杰
王杰儿时好友王伟川老人铭记英雄
教育部命名的金乡一中“王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