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琨
在任城区观音阁街道后营社区,朱清科一家的事迹感动着乡邻。他们一家三代人用爱心和无私,帮助杨素珍老人度过18年的快乐时光。这个家庭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家庭成员团结和睦,在言谈举止和身体力行之间,将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文明家庭的优良作风传播开来。
助人为乐是这个家庭的优良传承。二十一年前的一次偶遇,使朱清科一家三代与贵州老人杨素珍结下了不解之缘。朱清科从父辈那里接过照顾老人的接力棒,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用心对待。为了让老人体会到“家人”的关心和温暖,在杨素珍66岁那年,朱清科专门请来亲戚为老人庆寿。他的爱人给老人买了新衣服,他上小学五年级的外甥女把所有的零花钱都给了老太太,还为老人做了贺卡。在老人想回家的时候,他们克服众多困难帮助老人顺利回到贵州老家。“运河滨畔礼仪乡,华夏文明似水长。孔孟之乡多雅士,助人为乐在济宁。清科师长家风正,大爱无疆福满堂。问暖驱寒双九载,初心不变德流芳。”朱清科一家人的义举,感人肺腑,贵州省兴仁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深受感动,有感而发。
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睦同样令人称赞。在2014年孩子参加高考那年,朱清科突然罹患恶性肿瘤,一家人团结一致,对抗病魔。在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学校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朱清科近几年身体得到大体康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夫妻两人决心回报社会、回报身边人。一向生活简朴的他们,对别人总是一片热心和大方。遇见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夫妻两人就把学生带回自己家里,和自己的孩子同吃同学,慢慢引导熏陶、逐步改善。周末回到老家时,夫妻两人义务辅导留守儿童读书学习,自费购买了一些学习书籍,还建立了农家儿童书屋,指导孩子们阅读和学习。不仅如此,他们长期资助低保家庭、出资为村民修路的行为,也得到众乡亲的褒奖。
“我们得到的太多,是党组织、同事和乡邻们给予了太多的无私帮助,才有了今天完整的家。我们无以回报,只有多做善事,尽力帮助每一个人,才对得起父老乡亲。”这些年来,朱清科夫妇一直这样尽心竭力地做着,教育着儿子朱力鹏。朱力鹏自幼品学兼优,代表学校参加了数次国际国内大赛,赢得了荣誉,课余时间则常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尽己所能多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如今留学在外的他,时常对父亲说,“我要学习过硬本领,回来报效祖国,回报家乡,竭尽所学回馈养育自己的热土。”
在平凡中遇见不凡。朱清科一家这个平凡的家庭默默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美内涵,传递着文明向上的正能量,以至善书写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