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0日
第A0420210710C版:

中国共产党探索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建立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制度作为追求,进行了伟大的探索和创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可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发展、健全和完善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为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带领人民进行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对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及其组织形式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的革命斗争历程中,为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民主政权进行了探索实践。从大革命时期的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到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代表大会,从全国抗战时期以“三三制”为原则的参议会到解放区的人民代表会议和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都是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实践。

这一时期,党就国家政权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阐述,形成了关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一整套政策主张,探索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政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形成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一批著作,为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和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就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组织产生了国家机构,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了相关法律,自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建立起来。

改革开放到十八大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1982年制定的现行宪法和此后的五个宪法修正案,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这项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得到发挥和体现。

根据宪法规定,1982年我国在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赋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权,并且实行各级人大代表由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等。党的十四大提出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立法和监督等职能。党的十七大提出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些都有力推动了各级人大更好发挥作用。这一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了蓬勃生机与活力。

十八大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部署了加强人大工作的任务举措,党中央先后出台有关人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涉及加强党领导立法工作、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等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充分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的地位、特点、优势,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和重要举措。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贯彻实施,确保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得到维护。(孟宪石)

2021-07-10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74161.html 1 中国共产党探索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进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