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沂蒙精神,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我们经常听到的沂蒙精神究竟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从青山伉俪——陈明与辛锐的故事说起。
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有一座夫妻双烈合葬墓,这里长眠着的是革命烈士陈明与辛锐。陈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随八路军115师到达山东后,为山东的抗日政权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辛锐出生于济南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家境优渥,多才多艺,但是在抗战爆发后,她毅然放弃了富裕的生活,选择投身革命当中。陈明和辛锐于1941年一见钟情,结为革命夫妻。同年的11月,日军对沂蒙展开了“铁壁合围”大扫荡,之后又爆发了惨烈的大青山突围战。身为突围队当中的最高领导人的陈明,本可以在战友的掩护下先行撤退,可是为了把更多生的希望留给他人,他坚持奋战在一线,不幸负伤。战斗到最后,他用仅剩的四发子弹击毙了三个敌人,把最后一发子弹留给了自己!
而在本次战斗中,辛锐也身负重伤。当已有三个多月身孕而又身负重伤的辛锐苏醒过来时候,她问的第一件事就是丈夫陈明的下落,可是在场的所有人都不忍心告诉她实情。
之后,日军突然搜山,发现了辛锐的藏身之处,此时战友想抬着担架带辛锐突围,但是辛锐深知,这个时候这样离开只会拖累战友,她毅然决定留下来掩护战友离开!她用战友留下的仅有的三枚手榴弹与敌殊死搏斗后,英勇牺牲了......我们不知道,这位美丽的战地百灵鸟,在牺牲的最后时刻究竟想了些什么,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位英勇的、无私的,为革命奉献到最后一刻的共产主义战士!各位党员同志们,我们当中也有人夫有人妻,有为人父母者,那同样身处于这样身份的陈明与辛锐夫妇,难道他们不憧憬与家人的美好生活?难道他们不想见见那未曾出世的孩子吗?他们想啊......只是身已许国,难再许卿。我们常说这些人是伟大的,但是没有人生而伟大,只是有的人作出了伟大的牺牲!在沂蒙,还有用乳汁救活了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大爱无疆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有着拥军支前模范称号的沂蒙六姐妹,以及英勇抗日第一村。“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是沂蒙山区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倾尽全力支援革命的真实写照。数据显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2年间,沂蒙人民做军鞋315.13万双,做军衣121.68万件,碾米面11715.9万斤,救护伤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整个解放战争中,山东出动支前民工1106万多人次、小推车30多万辆,担架6万多副,运送粮食11亿斤,支援战役占到全国战役总数的23%。从这些数据当中,我们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是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基因永传承,值得庆幸的是走在新时代,我们在济宁仍能见到很多沂蒙精神的践行者,他们是让天下无孤的爱心人士;他们是开拓进取的企业家;他们是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他们是新冠疫情阻击战中无畏生死的抗疫英雄;他们是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工作的每一位中国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们济宁市建设现代化强市的起步之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身为济宁人,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和使命就是用红色革命精神武装自己,激励自己,推动济宁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我相信,也坚信,只要跟紧习近平总书记,一定可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主讲人: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