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0日
第A0120210710C版:

产业发展人才点睛 圣地澎湃创新动能

——我市实施“智汇济宁 才绘圣城”工程引领高质量发展

■本报通讯员 赵毅 原晓萍

人才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兴盛,映射着一个城市的活力,也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未来。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央、省委部署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制度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改革创新,激发人才活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城市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市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全力推进人才工作,积极打造人才沃土和创新高地。持续加大政策创新。2018年出台“新旧动能转换16条”,2020年出台“人才新政20条”,今年又出台“产业人才10条”,待遇既向发达地区看齐,又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保持竞争比较优势。对人才,从高端到基础都有支持措施,重点加大青年人才和技能人才补贴力度;明确给予人才个人的补贴、补助、奖励等均为税后金额,提升人才获得感。对企业,从引才用才到平台建设都有奖励扶持,特别是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充分调动用人主体积极性。着力优化工作机制。设立市场化引才专项资金,出台《社会力量引进高层次人才奖励办法》,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高层次人才,每引进1人最高奖励50万元,目前已兑现奖励资金303万元。全市调剂1000个事业编制,建立编制“周转池”,支持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创新青年人才引进使用机制,支持事业单位联合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完成企业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任务。组建全省首家实质化运作的技工教育集团,目前集团内院校数量达到20家、职业培训机构9家、企业188家,趟出了一条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经验做法被国家人社部发文推广。科学规划书记项目。为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机制,从2020年起,连续两年实施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市、县(市、区)两级党委书记分别结合工作实践,研究确定各自人才工作项目,带头实施、聚力攻关,努力打造更多具有济宁特色的人才工作亮点品牌。在市级层面,重点围绕儒学人才高地建设、推进产才深度融合等,通过打造人才集聚平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县级层面,人才工作项目均为聚焦区域发展迫切需要,内容涵盖政策体系优化、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招才引智模式创新等方面。

搭建平台,集聚人才力量。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近年来,我市积极转变人才工作理念,通过乡情引才、以才引才、大赛引才、高校引才等形式,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工作格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紧盯产业前沿集聚领军人才。绘制“十强”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建立济宁籍在外人才库、产业领军人才目标库,动态发布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为精准靶向引才绘好“导航图”和“作战图”。连续举办两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近600个海内外优质高层次人才项目参赛,评选获奖项目85个,提供深度孵化和陪跑服务,择优纳入市级人才工程支持。探索实施“全球揭榜”引才机制,实行重点企业引才“配额制”,支持企业精准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立足本土实际集聚紧缺人才。深化校地产学研合作,与北大、清华等6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专家教授来我市挂任科技副职,助力科技创新和县域经济发展,我市被评为全省科技副职工作先进单位。打破“筑巢引凤”的惯性思维,到有凤凰的地方筑巢,鼓励有需求、有条件的企业到北京、上海等智力密集城市设立46家“人才飞地”,推动实现“创新工作在市外、服务贡献为济宁”。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试点,招募合伙人204名、落地项目181个、带动就业1.7万余人,《人民日报》头版、央视《新闻联播》宣传报道,并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着眼发展后劲集聚青年人才。在产业特色高校建立“青鸟计划”青年人才联络站(招聘联络站),加强与青年人才的日常联系。深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邀请在校大学生来我市开展实习实践和科研攻关,促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实施“事业单位优才计划”,采取“总量控制、分批实施”原则开展,不限引才次数,不设笔试环节,面试形式不作统一要求。优化提升“孔孟之乡·文化济宁—名校人才直通车”引才品牌,采用市县联动的方式开展组团招聘活动,留济来济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完善服务,优化人才生态。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良好的生态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汇聚人才的“聚宝盆”。我市始终把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主动适应人才需求变化,不断增强人才黏性。畅通人才服务“快车道”。优化市县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设置,配备窗口专员15名、部门专员21名、承办专员90名和单位专员360名,为高层次人才来济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提升“圣地人才一卡通”服务功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生活安居等23个方面优惠便利,按年度开展专家人才健康查体并逐人建立档案,协调办理323名优秀人才的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问题。强化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以“一网两中心三平台”为框架,打造“人才e家”,集成人才需求摸排、人才工程申报、人才待遇兑现等多项服务功能。打造人才创业“助推器”。紧贴企业需求,整合各类资源,从强化金融支持、减轻企业负担、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做实人才金融服务,丰富“人才贷”产品体系,向高层次人才及所在企业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人才贷”1.3亿元,有效缓解人才企业融资难问题。联系服务企业实现“零距离”,开展“人才政策送企业”活动,每年走访企业不少于3000家。创新开展“政策敲门”行动,自拍微视频、分类印制惠企政策大礼包,对政策落实进度用“四色图”进行标记、销号管理,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驾起人才凝聚“连心桥”。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组织240多名专家人才赴井冈山、延安等地开展国情研修;邀请28名人才代表到现场观看央视中秋晚会;建立市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目前共联系专家557名,支持人才潜心研究、专心创业。拓宽高层次人才参政议政渠道,积极推荐167名专家人才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有效提升了人才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2020年召开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表扬首届济宁杰出贡献人才10名;今年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表扬优秀创新创业团队15个;在“人才济宁”微信号、市级新闻媒体等开设专栏宣传人才事迹,让济宁人才成为“济宁人物”。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站在新的时代起点,济宁正以其优美的环境、厚重的底蕴、优质的业态汇集人才、共创辉煌。

2021-07-10 ——我市实施“智汇济宁 才绘圣城”工程引领高质量发展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74147.html 1 产业发展人才点睛 圣地澎湃创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