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樊宏 李晓庆 李印峰
济宁市花生科研创新团队在市农科院科研序列中属于一支年轻的队伍,更是一支素质高、能吃苦、能奉献的科研团队,扎根花生科研一线十余年来,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推广示范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先后获得省、市级奖励4次,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项,育成花生新品种9个,参编论著5部,在《花生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山东农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19篇。
团结协作,打造一流科研创新平台。2008年马登超研究员负责筹备组建团队,十年来该团队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克服了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在项目争取和平台创建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承接国家级和省级花生新品种试验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花生创新团队济宁综合试验创建工作,参与多项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良种工程等课题研究任务,目前团队核心技术人员6名,其中高级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2人。通过持续不断的打造一流科研团队,为推动我市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效稳定的技术创新平台。
育种求突破,填补我市花生品种空白。花生育种本身就是一项周期漫长的工程,硕果累累的背后,是科研育种者日积月累的辛勤付出,候鸟一样的南繁加代育种工作是团队成员的必选项目。为发掘优势性状,需要收集成千上百份资源,并且耗费大量精力在田间地头进行不断鉴定。市农科院花生创新团队以培育“高产优质、抗逆广适、专用高效、适宜机械化”花生新品种为主要目标,以高油酸、高糖、多彩、矮化株等特异性种质资源为亲本,对筛选出的适宜本地种植的花生品种进行改良,培育了一批优质高产油用和鲜食型花生新品种。团队在育种技术和方法上不断谋创新、求突破,总结出分子检测、胁迫选择、复合递进式鉴定的育种技术。目前选育的9个花生新品种通过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其中高油酸品种2个,高糖鲜食型品种1个,济花1202和济花1208分别填补了我市小花生品种和大花生品种的育种空白。
扎根一线,推动花生种植技术绿色变革。花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良种,还要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市农科院花生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绿色高效的栽培技术。目前花生生产中存在花生种植效益不高,化肥农药盲目施用、过量施用等关键技术问题,为了实现花生“节种、节肥、节药、省工”的目标,充分发挥单项技术实施与综合技术集成、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团队在邹城市、泗水县和汶上县等花生主产区建立了围绕种子科学包衣、单粒精播、水肥一体化施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试验示范,并且按照高产攻关核心区、技术应用示范区和示范服务辐射区等不同标准分类实施,梯次推进。通过测产验收,示范区化肥用量减少了百分之十四以上,农药用量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以上,花生产量明显提高,对促进我市花生产业绿色可持续化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挥技术优势,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市农科院花生科研创新团队发挥自身人才、技术和项目优势,积极与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兴经营主体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科技服务工作。多次对邹城、泗水、汶上、金乡、嘉祥等花生产区基层技术人员实施培训授课,对泗水县金诺种业有限公司、邹城市振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汶上县德惠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金乡县润田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金乡县金宝花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960余人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5000余人次,推广各类新品种、新技术20余项。认真做好驻村帮扶和科技扶贫工作,组织科室骨干技术人员参与“鲁豫扶贫协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等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和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