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8日
第A0820210708C版:

教育理想的美好力量

——时秋静校长和她的《追寻教育的理想》

■本报记者 刘利民

当我不断地采访校园之时,需要不断地关于教育的阅读。于是,这本《追寻教育的理想》,再次走入我的眼帘。

世间的每一本书,都有着各自的思想与灵魂,内含着各异的人性与人格、神性与神奇。一个人与一本书之间,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也会“有缘千里来相会”。这种人与书之间的独特缘分,不仅存在于书与书的作者之间,也存在着书与书的读者之间。

我与此书,合该有缘。一次,我去学院附中分校采访,与孟庆昊校长辞行后,发现对面就是和平街小学,惊喜之中不揣冒昧,便与时任校长时秋静拨通电话,她知我在学校门口,说欢迎来校指导。“指导”一词,语境“客套”,你懂的,但听来,仍觉受用。于是,在她虽然不大却异常整洁的办公室里,我便与这部《追寻教育的理想》见面了。我向来对教育书籍心存偏爱,更何况是时秋静校长的新著!当我向时校长索赠时,她欣然应答,并用行云流水之笔韵,在该书扉页上,留下“请刘利民主任雅正”的话,落款为“时秋静,2016、11、11。”

岁月脚步匆匆,屈指已近五载,我惭愧并未为书发表只言片语。但就在今天,就在此刻,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将我的视线吸引并定格于此,让我专注沉静于快乐的阅读当中。

书中翩飞着一位青年教师的教育梦想 。时秋静的人生中,真的与“山”有缘。1992年,她任教的小学,就叫琵琶山。“琵琶山”虽无“敬亭山”之诗意,但同样是可亲可爱。只是,李太白于“敬亭山”观“众鸟高飞尽”,时秋静则在“琵琶山”看“春花满校园”;李太白胸中悠荡的是“闲愁”,时秋静内心升发的是“豪情”;李太白是在与鸟与云的山中“对坐”,时秋静则是在与师与生的校园“群欢”。她用歌声与微笑,畅抒着“三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高)的教育理想;她要用绵心与绣手,织就一爿美丽蓝天,放飞自己的梦想,成就孩子的人生。

书中叠印着一位教育精英的成长足迹。从普通教师,到教务处主任、校长,再到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济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她的教育足迹,扎实、沉稳、精彩、闪亮。时秋静极富学习精神,也极具学习能力,这是所有成功者的必然前提。从她每一个教案的精妙设计中,从她每一篇论文的精美观点中,从她每一项活动的精心组织中,从她每一次会议的精彩发言中,都能阅读到她独特并窥见到她为成长付出的巨大努力。让读者从书中获得丰富知识营养的同时,也从作者身上汲取奋然前行的精神力量。

书中凝结着一位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时秋静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小学生个性阅读的有效策略》,发表于《中国现代教育》的《谈在优化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谈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以及在发表于省市报刊上的大量科研论文,无一不闪烁着创新的卓见和智慧的光华。既是教学业务的妙悟,又是教育管理的良策。即使在各种会议的讲话与发言,也有的放矢、切中要旨、启人思考,有着很强的普适价值。特别是《让班主任工作真正成为主业》《校长如何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等篇什,让我印象深刻,击节称赏。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和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项目专家的时秋静,确乎实至名归。相信读罢此书的读者,特别是一线年轻的校长们,受到的教益与启示将会更为宏阔更为深远。

书中闪烁着科学的美丽之光,也散发着艺术的迷人芳香。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追寻教育的理想》是一部教育专著。它是基于作者教育实践的产物,科学之美与艺术之华尽显。教育即爱。一本富含大爱的书,就是一所爱心丰沛的校园,就如一个有仁有义的大写的人,其形象美好的,其思想是深刻的,其情感是善良的,其趣味是审美的。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书如其人,毫无疑问,《追寻教育的理想》是一本“文质彬彬”的佳作。

2021-07-08 ——时秋静校长和她的《追寻教育的理想》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74042.html 1 教育理想的美好力量 /enpproperty-->